第九百五十章 锦绣之称市舶司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在城墙往下扔金块也能砸死人。”李易扔下一句话,背手去给护士们课。</p><p>倭国的使团继续在城南市场溜达,高树纯一郎掏出了本子和铅笔。</p><p>“如今大唐许多人学会了使用铅笔,大唐的造纸技术有了更大的提高。”</p><p>高树纯一郎一脸崇敬之色,发自内心尊重大唐。</p><p>阿倍仲麻吕等人一样仰慕大唐的文化和技术,五十多年前倭国被大唐打败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p><p>知道自己技不如人,他们才更想学习。</p><p>倭国国内许多人不会说大唐的话,但又有不少人会大唐的文字。</p><p>包括大唐的刺绣,大唐的刺绣比绘画还厉害,有阴影,绣出来的东西像真实的东西一样。</p><p>蜀地的蜀锦、杭州和苏州的刺绣,便是锦绣。</p><p>可不是绸子和缎子那么简单,绣工们绣出来的东西,冠绝天下。</p><p>丝绸之路卖出去的丝绸本就让西域人惊艳,而有绣的东西,在西域属于珍宝。</p><p>倭国此时的刺绣正在努力想大唐靠拢,奈良时代的倭国绣品同样漂亮。</p><p>倭国使臣的心思此刻没放在刺绣,他们在感叹大唐长安的繁华。</p><p>“那个小娘是在……教孩子识字?”下道真备走着突然指一处地方。</p><p>一个年轻的妇人,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娃儿,正拿着报纸教孩子念。</p><p>高树纯一郎使劲点头:“对,李易在报纸教人学习拼音,还印刷字典,如今京兆府不识字的人太少了。”</p><p>他一说,使臣们又羡慕了。</p><p>现在倭国始终的训读工具还是跟大唐的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大部分内容是大唐的。</p><p>包括早期的词典,封面是汉字。</p><p>跟半岛太极图国旗的国家一样,汉字为先,包括给自己城市取名,都是汉字。</p><p>现在看到可以学另一种东西,他们又惦记了,希望学会,包括字典,一起送回自己的日本。</p><p>于是逛了一下午,晚饭钱才回到四方馆,准备讨论一下,开个会,看要从大唐学什么东西。</p><p>“最好是拿到一些种子,还有制造纸币的方法,医书也要。”</p><p>藤原马养其实看什么都觉得好,想弄回去。</p><p>按照以前几次使团到大唐的待遇,他认为想要学的大唐就教,现在一样。</p><p>“如果李易能够到日本去教授,我们一定用最高的礼节对待。”阿倍仲麻吕还琢磨着把李易弄过去呢。</p><p>他的想法简单,不需要李易长时间呆在日本,呆个一两年就行。</p><p>有可能的话,给李易找许多漂亮的女人服侍,再跟李易生孩子。</p><p>“不如明日求见大唐宰相,其他人继续看长安的东西。”下道真备提议。</p><p>他们休息的时间,算让他们稍微了解一下情况。</p><p>他不想浪费,大家分散,寻找能学的和想学的东西。</p><p>同一时间,李隆基留人,宴请三位宰辅和魏知古,四个人跟李易相对比叫熟悉。</p><p>其他的人就不需要了,最好是不要跟李易有交集。</p><p>“李易今天说了货币国际化的事情,对于我大唐的对外贸易和文化宣传又所帮助……”</p><p>李隆基请四个大臣吃鸳鸯锅,还是鲤鱼锅。&l;<p>他的想法简单,不需要李易长时间呆在日本,呆个一两年就行。</p><p>有可能的话,给李易找许多漂亮的女人服侍,再跟李易生孩子。</p><p>“不如明日求见大唐宰相,其他人继续看长安的东西。”下道真备提议。</p><p>他们休息的时间,算让他们稍微了解一下情况。</p><p>他不想浪费,大家分散,寻找能学的和想学的东西。</p><p>同一时间,李隆基留人,宴请三位宰辅和魏知古,四个人跟李易相对比叫熟悉。</p><p>其他的人就不需要了,最好是不要跟李易有交集。</p><p>“李易今天说了货币国际化的事情,对于我大唐的对外贸易和文化宣传又所帮助……”</p><p>李隆基请四个大臣吃鸳鸯锅,还是鲤鱼锅。</p><p>别看李隆基姓李,鲤鱼他照样吃,而且并不限制别人吃,甚至是大唐人喜欢吃鲤鱼的生鱼片。</p><p>写的诗里都有鲙鲤鱼,很考验刀功,鲤鱼刺多。</p><p>一条鲤鱼分成两半,放进鸳鸯锅中,鸡汤沸了后开始涮肉和菜,等吃着吃着,鱼也熟了。</p><p>用羊肉涮,味道鲜美。</p><p>“倭国或许可能接受,夷人未必愿意。”苏颋对于李易的能力比较相信。</p><p>只要倭国的使臣在长安,那么李易就有办法让对方接受。</p><p>在广州那里的海外夷人,让他们用李家庄子的兑换券,他们拿了又没有什么用。</p><p>夷人更想要的是东西,带一船东西过来,换一船东西回去,从中赚钱。</p><p>毕构有不同的见解:“市舶司有张九龄管,小易要求与夷人买卖的人必须成立组织,整体提高价钱,许是会以此作为突破口。”</p><p>“难,即便用兑换券购买对方的东西,对方答应,最后对方还是要把兑换券全花了买东西运走。”</p><p>宋璟支持苏颋的看法,夷人要兑换券又不能换成钱,他们需要的是货物。</p><p>“慢慢来,诸卿!”李隆基不急,他相信大臣们为难的事情,回头问一下李易就解决了。</p><p>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倭国先接受,不管是帮倭国印钱,还是倭国使用兑换券。</p><p>李隆基端酒盅,他心情好,倭国刚来,事情都安排妥当了。</p><p>接下来就等着倭国一点点跟大唐进行合作,把倭国的好东西卖到大唐。</p><p>……</p><p>被几人提到的市舶司中,张九龄也吃在吃鱼。</p><p>广州的地方海鱼多,他吃的是蒸鱼。</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