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诏书制书不一门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第二天,李隆基还在醉仙居呆着,朝廷却向大唐所有州府发出诏书。</p><p>要求各地有学医之志的人进京兆府学习,首先必须会识字、写字。</p><p>其次是年岁不可过四旬,凡来京兆府的人,即便没有被选上,亦可得一份往来盘缠回去。</p><p>若被选中,每月以六百钱为基准发放安家费,本人不可花用,本人免费吃住在京兆府。</p><p>同时传出去的还有增加驿站的制书,要求十里一驿,于当地选人,负责饲养牲畜、人力接替等。</p><p>另外驿卒按照各驿站品级,一律上浮俸禄三成。</p><p>一个是诏书,一个是制书。</p><p>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前者是陛下所出,也就是说,养医者的钱,很可能陛下提供,或这个事情是陛下的意思。</p><p>而制书是陛下和朝廷官员都同意的,比较正规,不用担心出问题。</p><p>当然,陛下的诏书也不需要害怕。</p><p>京兆府许多人已经在学医了,准备当小官,现在一看有补贴,高兴了。</p><p>不可能别人有补贴,自己啥都没有。</p><p>至于驿站,百姓们还不觉得如何,认为与自己很远,自己也不写信和让人带东西。</p><p>在京兆府的官员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况,十里一驿,要加强地方情报往来了,有大事儿会发生。</p><p>另一个则是朝廷有钱,不然怎么养那些个牲畜和驿卒。</p><p>“希望能够快些回本,一增设可就是水陆一同增加三千个驿站,多了六万多驿卒。</p><p>加上买牲畜的钱,要不是陛下给补贴了一点初始资金,根本开不起来。</p><p>小易那里自行车快卖了吧?唉!卖了也没有用,他不给我税。”</p><p>毕构在政事堂里哀叹,制书传出去,他像掉了块心头肉一样。</p><p>宋璟和苏颋根本不接毕构的话,他们知道以后驿站会提供多少钱和便利。</p><p>李家庄子的报纸主要内容会在几天内送到各地报社。</p><p>报社再用蜡纸印刷,加上报社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编的故事发行。</p><p>接着是接广告业务,赚到钱为驿站补贴朝廷等同数量的钱。</p><p>驿站可以自己继续买牲畜,人吃得好,家中又得了钱财,哪怕是翻山越岭也有力气。</p><p>朝廷给多出三成的好处,相当于地方的驿卒多了一点六倍的钱。</p><p>原来一个月只有四百钱收入的话,一下子变成了一千零四十钱。</p><p>拿着这个钱,怎么可能不好好工作?</p><p>干不好,有得是人排队等着要干。</p><p>地方报纸是陛下直管,他们收集当地的情报。</p><p>发现有官员贪腐,一封密报加急发出来,地方官想追截都追不上。</p><p>十里一驿的速度可不是一天一夜跑八百里加急,一律短程冲刺。</p><p>十里地而已,跑不死马,可以使劲加鞭。</p><p>“你们说钱是不是最重要的?”毕构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安慰自己,又说出个观点。</p><p>“我觉得李易重要,有李易就有钱。”苏颋说句大实话。</p><p>整个大唐的事情,始终是李易在推动,包括全民识字,至少京兆府差不多完成了。</p><p>等过几年,陛下找来可能不好好工作?</p><p>干不好,有得是人排队等着要干。</p><p>地方报纸是陛下直管,他们收集当地的情报。</p><p>发现有官员贪腐,一封密报加急发出来,地方官想追截都追不上。</p><p>十里一驿的速度可不是一天一夜跑八百里加急,一律短程冲刺。</p><p>十里地而已,跑不死马,可以使劲加鞭。</p><p>“你们说钱是不是最重要的?”毕构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安慰自己,又说出个观点。</p><p>“我觉得李易重要,有李易就有钱。”苏颋说句大实话。</p><p>整个大唐的事情,始终是李易在推动,包括全民识字,至少京兆府差不多完成了。</p><p>等过几年,陛下找来的学医之人和京兆府冒出来的那么多人,大唐遍地能瞧病。</p><p>宋璟透过额外给政事堂加的玻璃窗户看外面,阳光斜着照进来,光线中有细小的东西在动。</p><p>“李易似乎总能找到平日看不见的尘埃,他像不像太阳光?”宋璟给出个很高的评价。</p><p>“他阴损着呢,跟太阳比?他自己不动手,出主意折腾我们。</p><p>我看新的籼稻他种不好了怎么办?他可是夸下海口,在关中一年两季籼稻,还能追种一次其他作物。</p><p>给他能的,地不需要整?稻根不用沤和翻?时间耽误了。”</p><p>毕构如今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为什么不能赶着稻子和麦子的生长周期连续种。</p><p>割完了,剩下的稻茬和麦茬影响下一次种植,一般都是放水沤泡。</p><p>不然按照新弄回来的稻种,在南方,一年可以收获六次。</p><p>说是生长周期五十天,加上收割和翻地的时间,六次没问题。</p><p>而关中地区,给出八个月的时间,岂不是能种四回?</p><p>实际上不行啊,差太多了。</p><p>“隆择你幸灾乐祸,小心李易知道。”宋璟开玩笑。</p><p>“你们不说他上哪知道去?老夫就要看看他怎么种的。”毕构较真,他不信。</p><p>“赶紧把民间的邮政弄出来,再去管李易要邮票,邮票先发下去,等下次驿站要邮票的时候把第一次卖邮票的钱带回来。”</p><p>苏颋不去考虑关中水稻怎么种的事情,摆在眼前的是驿站一旦布置好,得立即发挥作用。</p><p>大家都在等,知道十里一驿有多厉害。</p><p>一旦驿站全部设立完毕,百姓出行就有了安全保障。</p><p>驿站对百姓开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