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华夏亲民后宫问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听闻许多百姓围观,还跟着在路走……”李隆基为李易讲解,当然他也是听别人汇报。</p><p>船到了有滚轮的板子,被好手葫芦给拽去,然后跟着板子一起沿轨道用马拉。</p><p>陆地的一段比在水中还快,观看的百姓们要跟着跑。</p><p>到另一边,再放下去进水,不但不耽误时间,甚至还节省了一点时间。</p><p>李易听着,心情特别好,看到没,黄河壶口瀑布,哥给解决船只运输问题了。</p><p>咱不用水闸门升位,直接板子和轨道,咱船小。</p><p>陆地行舟,谁规定只能把船抬去加滚木在地移动?</p><p>“三哥你看啊,从吐蕃那里边关运送东西进黄河,一直到大运河,从大运河再进长江。</p><p>由长江逆流而,抵达吐蕃,就问吐蕃怕不怕,这就是水运的便利之处。”</p><p>李易脑海中出现了黄河和长江的图。</p><p>李隆基点点头:“怕,为兄也怕,那为什么不从陆路走一段呢?反正最后都是到吐蕃。呵呵呵呵~~~”</p><p>按照李易的说法,明明陆地三百多里的距离,非要在水走两万多里,纯粹是闲的。</p><p>一年就走一次呗,等来年再回来?</p><p>李易跟着笑,他就是开玩笑。</p><p>壶口瀑布水运打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军事价值,还有民心。</p><p>像长泽县,长城以北,百姓过日子不容易,无法交租子,当地官府属于维持。</p><p>李家庄子过去带领百姓找新的出路,提供帮助。</p><p>百姓就有了主心骨,民心凝聚了。</p><p>往日没有工作的人有了活儿做,收入提高,跟其他村的人接触增加。</p><p>他那个时候的自己国家的党为什么那么厉害?在于组织能力。</p><p>告诉百姓怎么干,只要不坑百姓,百姓就信任。</p><p>平时看不出来有多优越,当遇到重大危机,以国家名义动员的时候,十几亿人便随之而动。</p><p>以前是过年,国人从各个地方采用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回家。</p><p>世界其他国家觉得属于特殊的情况,华夏人确实有这种传统。</p><p>可是在不过年,而是承受灾害的时候,国人依旧能够万众一心,这才是让世界害怕的情况。</p><p>别的国家领导层嫉妒,怎么华夏民众那么支持政府?全国总动员,只需要一个命令。</p><p>大唐的百姓也是一样,只要给组织起来,不去骗他们,他们便会拥护。</p><p>等他们收入高了,地里产出多了,再让他们交租子,他们愿意交。</p><p>黄河壶口瀑布面的流域船只往来打通,百姓随时能够利用这条路,就觉得自己离长安不远。</p><p>“三哥,要加强地方治安建设,如京兆府一般,衙役们懂得百姓遇到困难帮忙解决。”</p><p>李易顺着黄河水路畅通的事情提起地方政府职能。</p><p>他那个时候的现在突厥的地方,再往西北一点,当地民众负责巡逻边疆。</p><p>然后开春开学的时候,下大雪,民众冒着雪送孩子去学校。</p><p>学校和警察随时沟通,有一个信号断了的,警察就立即出动,顶风冒雪去接应。</p><p>在这样的政策下,百姓不可能造反或起义。</p><p>现在谁敢在京兆府跟百姓说地里产出多了,再让他们交租子,他们愿意交。</p><p>黄河壶口瀑布面的流域船只往来打通,百姓随时能够利用这条路,就觉得自己离长安不远。</p><p>“三哥,要加强地方治安建设,如京兆府一般,衙役们懂得百姓遇到困难帮忙解决。”</p><p>李易顺着黄河水路畅通的事情提起地方政府职能。</p><p>他那个时候的现在突厥的地方,再往西北一点,当地民众负责巡逻边疆。</p><p>然后开春开学的时候,下大雪,民众冒着雪送孩子去学校。</p><p>学校和警察随时沟通,有一个信号断了的,警察就立即出动,顶风冒雪去接应。</p><p>在这样的政策下,百姓不可能造反或起义。</p><p>现在谁敢在京兆府跟百姓说朝廷的坏话,保证被百姓抓起来,送到长安或李家庄子。</p><p>黄河几字过了,到游的其他地方,大唐朝廷与那里的联系不够紧密。</p><p>那不行,官府的亲民难以体现。</p><p>“具体一些呢?”李隆基认真起来,现在属于问政。</p><p>“我给三哥你讲个故事,说是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北面和另一个国家其实多年前属于同一个族群……”</p><p>李易给李隆基讲起内蒙古和蒙古国,同样是放牧,同样住帐篷。</p><p>遇到下大雪的时候,内蒙古养羊的一看情况不妙,一个电话打出去,就有当地驻军和其他警察帮忙。</p><p>给送草料,问问需不需要迁徙走。</p><p>要是电话打不出去呢,等着就可以,因为当地政府看到大雪会联系,信号中断,必须派人。</p><p>而另一个地方,下雪就自己挺着吧。</p><p>所以边境地区生活的牧民,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没什么指望,真遇到危险,就进另一个国家。</p><p>李易就用他组织起来的语言讲了个故事,他并没有说,那个内蒙古人家住的帐篷很好,还有越野车。</p><p>就算这样,也得救援。</p><p>而外面的住的是窝棚,没人管。</p><p>“双方百姓感受到的不同,若是打仗,即便官府照料的地方的百姓不亲自冲锋,也会帮忙运输物资。</p><p>而另一边的,能跑就跑了,他们才不会拼命。民心不够凝聚,国事必有拖累。”</p><p>李易总结一番,他不说君如舟,民如水,这等话。</p><p>从实际出发,百姓拥护谁?为什么拥护?</p><p>李隆基听着,思忖一番:“折冲府确实损伤太过,当补偿!多年来,后宫消耗过甚。”</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