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不修险关谋多地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修这么多的都督府,朝廷……”李隆基一说要重置都督府,首先想钱的问题。</p><p>话没说完,他反应过来。</p><p>“修,置。朝廷有钱。”李隆基有种睥睨苍生的感觉。</p><p>去年赚到的税和租子,今年还没想好怎么花,太多了。</p><p>群臣们因钱而苦恼,一下子富裕,不会过日子了。</p><p>据李隆基得到的消息,群臣准备今年地方只要上报说修水利和修路,就给拨款,不用当地管百姓要钱。</p><p>征发劳役,要给百姓吃好,工具官府提供。</p><p>不然怎么办?钱那么多。</p><p>等今年河南府收税、多收租子,新的籼稻大量种植,钱更多。</p><p>公廨钱都停了,用不着朝廷拿出来一笔钱往外放贷收利息。</p><p>有钱,就是有钱。</p><p>“易弟,从今往后,朝廷再不需要公廨钱。”</p><p>想到不需要往外放钱即能解决朝廷财政问题,李隆基十分自豪。</p><p>李易看看李隆基:“三哥,这个……公廨钱吧,还是要放,降低利息,年利率不要超过百分之十。</p><p>不限制数量,不给地方任务,账要记清楚。</p><p>再经常派人巡查情况,以免有地方官员通过假放公廨钱而真放高利贷。”</p><p>“为何还要与民争利?”李隆基现在想起来不应该与民争利的事情了。</p><p>“利息高则争利,利息低却是让利。百姓有缺钱的时候,朝廷利息低,管朝廷借钱,则不用再借高利贷。”</p><p>李易就说这一句,他相信对方的智商够用。</p><p>李隆基颔首:“查,应查。”</p><p>他明白了,朝廷公廨钱放到地方,什么都不要求,年利息百分之十。</p><p>地方专门用来放贷的部门会虚立个名目,说借出去了,借了一千缗。</p><p>等年底给一千一百缗,实际上他们拿着一千缗以百分之三十的利息给放出去,年底自己赚二百缗。</p><p>甚至是需要钱的百姓借不到朝廷的钱,地方放贷的人却能借到,再用借来的钱给需要的百姓放贷。</p><p>“三哥,你看,现在此处有个渝关,很险峻,若是往动挪六十里,一边连海,一边连燕山,筑城为关。”</p><p>李易重新把话题说到河北道北部地区上。</p><p>他说的是明朝的山海关,原来的渝关没有山海关好用。</p><p>李隆基看地图,脑海中出现城关的样子,感兴趣了:“可是好修?需动用多少人力?”</p><p>“用船拉水泥过去,混凝土修比较好修,不过……修不修无所谓,大唐不需要用山海关来防御。”</p><p>李易又把自己修山海关的提议给否了。</p><p>明朝修山海关为了对抗成了气候的东北地区的国家,现在没成气候。</p><p>何况当国家不行的时候,什么关能护住朝廷?</p><p>“真正的强大在于百姓的好日子和民心。有许多冗官,等着排队安排官职的人。</p><p>派出去在全大唐清丈土地,为将来全大唐取消庸调作准备,会增加许多人口。”</p><p>李易不想修山海关了,转而说起将来的事情。</p><p>大唐的百姓有许多逃户,隐匿起来的没有户籍的人,对大唐的经济发展帮助小。</p><p>他们不敢进行过多的社会交流和生产,只守在一个地方生活。</p><p>朝廷的官员还多,二百二十个学子考上了,皆为甲第。<”</p><p>李易又把自己修山海关的提议给否了。</p><p>明朝修山海关为了对抗成了气候的东北地区的国家,现在没成气候。</p><p>何况当国家不行的时候,什么关能护住朝廷?</p><p>“真正的强大在于百姓的好日子和民心。有许多冗官,等着排队安排官职的人。</p><p>派出去在全大唐清丈土地,为将来全大唐取消庸调作准备,会增加许多人口。”</p><p>李易不想修山海关了,转而说起将来的事情。</p><p>大唐的百姓有许多逃户,隐匿起来的没有户籍的人,对大唐的经济发展帮助小。</p><p>他们不敢进行过多的社会交流和生产,只守在一个地方生活。</p><p>朝廷的官员还多,二百二十个学子考上了,皆为甲第。</p><p>朝廷上哪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排?原来位置上的人如何处置?</p><p>学子们跑去当村官了,先拿村子练手,还有更多的人,安排一下。</p><p>“怕是他们不愿意去。”李隆基无奈了,他骗那些个没考上的学子们当村官。</p><p>骗了一次,再想骗第二次可不容易了。</p><p>关键是官员可以自己选择去不去当官,包括被贬谪的人,有勇气可以辞职。</p><p>李易笑了,他想起来可怜的杜甫,被李林甫给坑的。</p><p>杜甫最开始就是不作河西尉,后来没办法了,就凄凉为折腰,还是接受了一个小官。</p><p>李易觉得自己去当河西尉也行,保证能把其他官员给贿赂好。</p><p>离长安还不远,就是降户们呆的地方,同州。</p><p>旁边为蒲津桥,守着那个地方还能赚不到钱?冬天多储点冰,夏天在桥头卖冷饮都没问题。</p><p>要不就买硝石制冰,费劲而已。</p><p>“告诉他们,想当大官,必须先办小事儿。以后科举后的官员,不能越级提拔。”</p><p>李易想起了自己那个时候,初时还能噌噌坐火箭往上蹿。</p><p>后来一律到基层,所以许多人采取了一个手段。</p><p>在基层当官,不好升,转到国企,在国企里升,有门路。</p><p>国企升完,再转地方,地方再换国企,来回挪。</p><p>李易觉得即便是不能越级提拔,在大唐,还是有办法走捷径,看本事了。</p><p>李隆基对这个还有犹豫,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p><p>比如荫官,长辈官职够高,子孙就能荫一个官。</p><p>他需要试探,看看群臣有多少支持的,不支持的怎么处理。</p><p>“易弟,为兄回去,不在你这里吃饭了。”李隆基要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