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不惧贸易顺逆差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带着系统来大唐正文卷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惧贸易顺逆差月十六日,过完了中秋节的百姓们又忙碌起来。</p><p>高粱被从根割断,上面穗的位置来一尺多长。</p><p>换成以前,百姓除了专门制作扫帚的人,基本上不会留这么多。</p><p>高粱秆子不值钱,都当柴火烧了。</p><p>如今百姓小心又小心,他们在等,等李易出好办法。</p><p>百姓对李易就是这么信任,他们并不清楚李易会怎样操,却坚信不能浪费东西。</p><p>果然只过去一天,报童们便吆喝起来。</p><p>“卖报啦,李家庄子招集年岁大的人在各村子帮忙制作东西。”</p><p>“卖报,李家庄子收购高粱秆子和高粱穗。”</p><p>之前李家庄子找人去处理棉花和碎布、废纸。</p><p>不过那时招的是干力气活的人,老年人不适合。</p><p>年岁大了干活慢,眼神也不好使,现在李家庄子又给老年人准备了工作。</p><p>报纸上写了,一个是老人帮忙编织东西,按照数量给老人钱。</p><p>另一个是老人编织东西,按照数量庄子收。</p><p>前者李家庄子提供高粱杆,后者不提供。</p><p>家中有种高亮的可以做好了后卖到李家庄子,家中没种,愿意自己去弄高粱秆子的也行,单独出工亦没问题。</p><p>制作的东西是框、蓝、扫帚、刷子、席子、盖帘……</p><p>不会的人看别人制作,学一学就会了。</p><p>报纸上给出了办法,不会的人帮忙加工原料,大家流水线作业。</p><p>老人们平日里会干活,干农活,还有编织东西,甚至有的还要织布。</p><p>一般制作好了,会拿到集市上卖,卖不上价钱。</p><p>“这叫分散式密集劳动,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地区,购买力有限,很多时间浪费在了赶路和等待上。”</p><p>李易给李隆基讲解。</p><p>李隆基把朝堂的小朝会挪到了兴庆宫,在这里也有一个兴庆殿,只有大朝会的时候才去皇城。</p><p>住,自然也是住到兴庆宫中,挨着春明门,城门不关,外面到李家庄子的路上是军营。</p><p>有什么危险,李隆基一家人可以冲出去,直接抵达李家庄子。</p><p>今天上午开完小朝会,李隆基见没什么事情,直接找李易。</p><p>李易给他讲资本优势。</p><p>“收了简单,去哪里卖?”李隆基知道商业上的问题。</p><p>那么多的东西显然无法在京兆府卖,市场饱和了。</p><p>“卖给契丹、突厥和渤海,吐藩愿意买,也卖给他们。咱现在跟其他地方是经济文化交流。</p><p>他们也可以采集东西卖给我们,大家互相交换。</p><p>我要求低,本钱出售给他们手工制品,把他们的东西换回来,可以保持一段时期的贸易逆差。”</p><p>李易找到了销售的地方,看上去他是本钱,可是京兆府的百姓赚到了。</p><p>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是他给的工时费高,帮百姓在冬天前多赚点。</p><p>等他在契丹、渤海、奚族等地收了东西,一路往回来的时候就可以销售,再从路上的地方收购当地的东西,到长安卖。</p><p>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对方不抢。</p>&兆府卖,市场饱和了。</p><p>“卖给契丹、突厥和渤海,吐藩愿意买,也卖给他们。咱现在跟其他地方是经济文化交流。</p><p>他们也可以采集东西卖给我们,大家互相交换。</p><p>我要求低,本钱出售给他们手工制品,把他们的东西换回来,可以保持一段时期的贸易逆差。”</p><p>李易找到了销售的地方,看上去他是本钱,可是京兆府的百姓赚到了。</p><p>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是他给的工时费高,帮百姓在冬天前多赚点。</p><p>等他在契丹、渤海、奚族等地收了东西,一路往回来的时候就可以销售,再从路上的地方收购当地的东西,到长安卖。</p><p>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对方不抢。</p><p>“可以运送到大唐其他地方卖。”李隆基觉得对外的市场太小了,大唐内部的需求量大。</p><p>“到哪里就冲击哪里的同行业市场,价格高了当地不买,价钱低了,当地百姓编制的那点东西就卖不出去。”</p><p>李易摇头,他可不希望几百万把扫帚扔出去,别的人好不容易编制的扫帚只能自己用。</p><p>“今年用高粱秆子编制的东西出口了,明年呢?”李隆基想到了以后的事情。</p><p>“明年大家不种高粱,全种大豆。养虫子吃,今年虫子数量有限,明年专门培育。</p><p>明年百姓的钱更多,有消费潜力,晚上烧烤等行业要爆发,夜生活的消费并不少。”</p><p>李易早有打算,明年京兆府不种高粱,想吃高粱从外面买。</p><p>大家一起吃虫子,增加大排档消费。</p><p>因为有钱,除了用来购买家中需要的东西和存一部分,其他的拿出来花。</p><p>若整个京兆府吃虫子流行起来,京兆府百姓的蛋白质摄入量会增加。</p><p>李隆基皱了下眉头:“义弟,高粱产量高,补充粮食不足。”</p><p>“不是要种新的稻子了么,用新的稻子来弥补高粱产量减少。明年的梯田,河南道大量种植,不缺。”</p><p>李易早想到了,高粱亩产比大豆多,整体上看,全种豆子、养虫子,人工多,不如种一部分高粱。</p><p>李隆基一拍脑门:“对,明年育新品种的稻子,一年种两茬,还能再种别的作物。”</p><p>觉得心中有底儿,李隆基没在庄子继续呆下去,转头又回到兴庆宫。</p><p>百姓们不晓得上层人的想法,京兆府的人现在就是发现有干不完的活儿。</p><p>一件一件在那里摆着,只要肯卖力气,就一定有钱赚。</p><p>“最近吃点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