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村官当否凭自愿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你们如果是一县之令,我告诉你们,熟悉县中其他吏员情况,合理调度人员。”</p><p>李易说县令应该做的事情。</p><p>他话锋一转:“配合着村正做事,你们则必须了解村子里每一户的情况。</p><p>包括有几口人,年岁,擅长作什么,有没有疾病,家中的经济收入来源等等。”</p><p>二百二十个学子低头记,他们没当过官,确实不了解怎样治理地方。</p><p>“当把每户记住,就要看村子河流分布、土地贫富、石头、作物等方面。</p><p>芦苇多的地方,考虑通过养殖芦苇,还是套养其他东西能赚钱。</p><p>编织芦苇赚钱,或把芦苇制作成青储饲料。</p><p>找谁制作,卖给谁,多少钱,调查清楚了,再动手……”</p><p>李易说得很具体,村官本身要扎下去。</p><p>换成刺史,是另一种管理模式,刺史不可能亲自到州里的每一户去了解情况。</p><p>“同时你们要找到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加大力度培养,你们不可能始终在村子当官。</p><p>当你们离开后,原有的施政方针还要继续贯彻下去。</p><p>学会用人、学会管理、学会交流,不要只想着与百姓搞好关系,更要树立威信……”</p><p>李易又要求学子们身份不可以丢,与村民们搅和在一起,会混淆位置。</p><p>既要亲民,又得使百姓信服,官员代表的是朝廷。</p><p>一个官员整天和百姓你好我好,即便把村子治理好了,后来的官员怎么办?</p><p>朝廷政令不是儿戏,百姓该执行的要完全执行。</p><p>“现在你们不用再去考科举的书,半年时间,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p><p>李易告诉学子们半年内的课程。</p><p>没有外语,不需要学习高深的数学知识,不用背政治,语文更是已经会了。</p><p>只学其他几科,李易有信心半年内把初中的知识教好,足够学子们用。</p><p>当天晚的时候,晋昌坊的大慈恩寺中,今年考科举没考的学子们凑在一起。</p><p>“朝廷贴了告示,三天之后,去含元殿觐见陛下,你们说是什么事情?”</p><p>“总之不会是给我们官当,今年考中的人多,他们还要排队等。”</p><p>“能给钱不?如今寺里的日子不好过,吃住在这里,晚没有灯。”</p><p>“我想让陛下把我安排到李家庄子,我愿意打扫牲口棚子。”</p><p>“醒醒,别做梦,李家庄子买下来的河边的地,盖那么多房子,都没有空位置了。”</p><p>“住在那里的人,今年考的居然不搬出来,还在那里住。”</p><p>“有了品级就有钱,虽说那里吃饭、用灯需自己花钱,总好过在寺里住通铺。”</p><p>“天热,人一多就闷。”</p><p>学子们聊着聊着,话题就偏了。</p><p>住在外面县里的考生们得到消息相对晚一点,一听能去含元殿,纷纷作着准备。</p><p>三天时间一过,从各处赶来的学子们换自己认为最好的衣服,一早跑到含元殿。</p><p>李隆基这个皇帝他们看到了,离着很远看到的,根本看不清楚长什么样。</p><p>接着就是太监宣读村官选派的事情,这可是陛下亲点的。</p><p>没考就给官了,大家自愿,想去的就自己选地方,不想去的不用签字和画押。</p><p>为期半年,半年后按照考生在村子中的表现评定,好的会升官在那里住。”</p><p>“有了品级就有钱,虽说那里吃饭、用灯需自己花钱,总好过在寺里住通铺。”</p><p>“天热,人一多就闷。”</p><p>学子们聊着聊着,话题就偏了。</p><p>住在外面县里的考生们得到消息相对晚一点,一听能去含元殿,纷纷作着准备。</p><p>三天时间一过,从各处赶来的学子们换自己认为最好的衣服,一早跑到含元殿。</p><p>李隆基这个皇帝他们看到了,离着很远看到的,根本看不清楚长什么样。</p><p>接着就是太监宣读村官选派的事情,这可是陛下亲点的。</p><p>没考就给官了,大家自愿,想去的就自己选地方,不想去的不用签字和画押。</p><p>为期半年,半年后按照考生在村子中的表现评定,好的会升官。</p><p>“东来兄,你去不?”一个学子问写出双鸭诗和小鸡诗的人。</p><p>这位东来果然又没考,估计是文采不符合科举考试要求。</p><p>“进来的时候已经签了名字,还有考试的凭证被记录。陛下让你当官,你不当,明年还指望考?”</p><p>东来考试不行,心思却不少。</p><p>考生们入皇城的时候要亮身份,现在说自愿,最后哪个没同意,将来……</p><p>“去吧去吧,早知道不到皇城了,竟然只是到村子里,可惜我等的才华。”</p><p>问话的人摇摇头,无奈地去找村子的名字,选一个。</p><p>考生一年等一等,人数过千,村子不够用,几个人选一个。</p><p>选好,开始领东西。</p><p>官服,他们属于流外官,穿黄色的衣服,不是明黄色,是土黄色。</p><p>所有的流外官都是一种衣服,连流外也算不的小吏,还是穿土黄色的衣服。</p><p>除了衣服、鞋子、帽子,还有一个行李包。</p><p>行李包中是铺盖、文房四宝、一缗钱、一竹筒茶叶。</p><p>这些就是朝廷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休息一天,明天跑去任。</p><p>三天之内必须到地方,不然算他们拒官。</p><p>那个东来兄选择了蓝田县的两坡村,他姓王,名旭,字东来。</p><p>两坡村顾名思义,有两个大坡,再向南进秦岭了。</p><p>村中有三条河,两个大坡各有一条小河流下,另外一条是灞水支流。</p><p>他和夏灏、柴保泓、朱安三个一起选了两坡村。</p><p>四个人抵达,拿出来文书给村正陈墨看。</p><p>陈墨很热情,别看对方是来配合自己村子工作,却都是考科举的人,有才华,即便暂时没考。</p><p>喊村民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