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朝堂问策朕有闲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李易知道安史之乱后,大唐没钱,然后使用了两税法,还有盐铁酒专卖。</p><p>当时的官员们不反对,反对就完了。</p><p>现在也一样,反对收拾你,一个个官员往外放。</p><p>有本事你造反,最近几年杀那么多人,还在乎你们。</p><p>李隆基听李易说得轻松,自己就放心。</p><p>“不知道京兆府都收商税,可得钱几何。”</p><p>李隆基没收过,想从李易口中得到一个数字。</p><p>“要看收什么税种,各地的税要不要统一,地方截流多少,然后才能判断京兆府的税收。”</p><p>李易无法回答,试运行中,地方还没动。</p><p>行商在一处地方交了税,到另一个地方不能再交税了。</p><p>需要拿着地方的票据给另一个地方的看,票据地方随便开不行,需要留底。</p><p>李隆基一听地方税,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p><p>“易弟,地方随便给人开票据,商人贿赂地方官,怎么办?”</p><p>“好办,我会制作一种票据,叫三联票据,同时用蜡制作复写纸。</p><p>每一套三张的票据有单独的编号,等着地方开票据的时候,写一份出三份。</p><p>一份给商人,一份入账,一份存根。</p><p>等到了年末或选定的结算日子时,查这个票据,扯下去一张都不行,编号对不。</p><p>面要加防伪的措施,别人造不了假。</p><p>到了下一个地方的时候,下一个地方记录下来,留下日期和经手人、票据编号。</p><p>如此,一钱都别想拿出去,该多少便是多少,然后地方留一部分用来贪污和利民。</p><p>其他的交到朝廷,交纸币,路损耗少,这玩意好做,钱我都能造呢。”</p><p>李易依旧如往常一般,随口给出办法。</p><p>李隆基笑着点头,这就是自己的易弟。</p><p>同样的问题,若是问满朝文武,累死他们也想不出来。</p><p>对,明天班的时候问问宰相他们,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想办法。</p><p>吃完饭,李隆基回自己的院子批奏章。</p><p>李易去工坊,他要设计带颜色的铅笔,红蓝铅那种。</p><p>不然普通的铅笔,第一联写,可以擦下去,并且改写。</p><p>不管是入账,还是存根,查起来都费劲。</p><p>因为第一张用铅笔写,把第二张卷起来,先写一个数字,落到第三张。</p><p>第三张若给商人当凭证,商人拿走。</p><p>第一张的铅笔印擦下去,第二张打开,换个数字写在第二张。</p><p>只能用带颜色的铅笔,圆珠笔不用想了,那个珠子怎么造?</p><p>鹅毛沾水笔,使用起来不方便,劲小了复写不,劲大了会戳破纸。</p><p>带颜色的复写纸好做,给地方报社用的蜡纸,加颜色就行。</p><p>工坊听完,直接开始制作。</p><p>铅笔就是制作笔心,然后缠纸,用纸代替外面的木头。</p><p>印刷三联,现在全是同一种颜色的纸,工匠雕刻出来木板,先印一套。</p><p>这一套用来演示,编号是一样的,不然就得设计铜版。</p><p>翌日早,李隆基走的时候带了成套的东西,就这么快。</p><p>开小朝会的时候,姚崇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些心神不宁。</p><p>张说与卢怀慎状态也不怎么好,好几天了,李易那边又消停。</p><p>这不符合常理,要出事儿。</p><p>收税的事情是之前商量好的,不算在内。</p><p>果然,等大家;p>带颜色的复写纸好做,给地方报社用的蜡纸,加颜色就行。</p><p>工坊听完,直接开始制作。</p><p>铅笔就是制作笔心,然后缠纸,用纸代替外面的木头。</p><p>印刷三联,现在全是同一种颜色的纸,工匠雕刻出来木板,先印一套。</p><p>这一套用来演示,编号是一样的,不然就得设计铜版。</p><p>翌日早,李隆基走的时候带了成套的东西,就这么快。</p><p>开小朝会的时候,姚崇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些心神不宁。</p><p>张说与卢怀慎状态也不怎么好,好几天了,李易那边又消停。</p><p>这不符合常理,要出事儿。</p><p>收税的事情是之前商量好的,不算在内。</p><p>果然,等大家把正事说完,李隆基还是没理会弹劾长孙昕的那些人。</p><p>他不散会,眼睛在群臣身扫来扫去,嘴角渐渐翘。</p><p>大家毛骨悚然,陛下要作甚?</p><p>“朕想问问,收税,有铺子的好收税,跑不了,直接就交了。</p><p>商人运输,不能到一个地方便交一次税吧?从杭州到京城,一路要交多少税?</p><p>诸卿皆为我大唐之才,可有解忧之策?”</p><p>李隆基声音中包含着一丝期待,你们有没有厉害的?有的话,提升官职。</p><p>姚崇三人加魏知古,同时闭眼,完,陛下是要找事儿。</p><p>“臣有一法可行。”户部侍郎站出来。</p><p>户部尚书现在属于挂名,钟绍京去管书法协会了。</p><p>毕构结束了在河南府的任期,快回到长安了,等他回来,当户部尚书。</p><p>大家都看户部侍郎,姚崇四个人没看,他们知道,侍郎缺心眼,能那么好解决吗?</p><p>“臣以为,应照比漕运之法,由地方出具文书,到长安核对,与地方给出的数据不符合者,当判。”</p><p>户部侍郎说出漕运的事情,地方粮食和其他东西,放到船,同时核对数目。</p><p>等着到了长安,再次核对。</p><p>“若地方作假,给商人凭证写一个,另一个自己的少写,甚至不写,多出来的钱地方就留下了。”</p><p>李隆基轻声问。</p><p>“呃!”户部侍郎犹豫一下:“可叫地方几个官员互相监督。”</p><p>“若他们一起贪墨呢?”李隆基声音还是那么轻。</p><p>“派一信得过之人到地方专门盯着。”户部侍郎又说。</p><p>“朕,信得过你。”李隆基笑眯眯地说。</p><p>户部侍郎低头:“臣,臣愿意前往。”</p><p>“诸卿还有谁能想出来办法?”李隆基不搭理户部侍郎了。</p><p>户部侍郎松口气,赶紧缩回去,不然要被派下去了。</p><p>“臣有一法。”吏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