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陆路归程急报至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毕构在听着,他发现这个少年一说起人生病的时候眼神和表情就变了。</p><p>那是一种自信、认真、谨慎的态度。</p><p>“小易,你看病很厉害?”毕构说着又舔了舔没有牙的地方。</p><p>“我只能说我会尽力。”李易摇头。</p><p>他想说,最难过的时候是别人能够抢救过来的人,却死在自己面前,而自己无能为力的那一刻。</p><p>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顶级的设备和牛逼的医生,想转院都来不及。</p><p>“比起太医署呢?”毕构想有个对比。</p><p>“老毕,我相信,每一个真正的医者的心都是一样的。就如与敌人拼杀倒下的战士,他们用生命的代价告诉别人,他们已经尽力了。”</p><p>李易不愿意用自己的医术去贬低其他的医者,哪怕现在他在大唐算是最厉害的。</p><p>他的医疗设备多,他有视频可以看,他有着未来更多的中医理论知识支撑。</p><p>但这一切不是骄傲的理由,而是责任,既然有更好的技术,就应该传播出去。</p><p>毕构:“……”</p><p>他发现李易的话听着别扭,是在为本事不行的人说话?</p><p>“油炸蚂蚱的味道不错。”毕构只好又夸一句蚂蚱。</p><p>一同吃饭的羽林飞骑、庄户,以及雇工,同样吃着油炸蚂蚱。</p><p>尤其是雇工,发现蚂蚱嚼起来比小河虾还好吃,煮着不如炸,就是需要有油,最好是素油。</p><p>“没有油的话,干炒了磨成粉,混合其他的粮食里依旧能吃。”李易向毕构介绍蝗虫吃法。</p><p>他知道历史上,后面的时期,百姓饿急了,也开始使劲吃蝗虫。</p><p>现在就是矫情,觉得老天爷会惩罚,同时别人不吃,另外蝗虫制作不好的话,味道就差。</p><p>“缺油,百姓能使用用素油的少,即便你拿出来的榨豆油的方法,干炒,想来需要加些调料。”</p><p>毕构想着怎么吃蚂蚱,他认为可以。</p><p>“官府可以收,或让百姓以蝗虫换豆油,再组织人手饲养家禽和猪,然后……”李易说着摇头,觉得不行。</p><p>不是主意不好,是执行的人会出问题,家禽产蛋,负责人要去贪墨,数量不好统计。</p><p>明明利民之法,官方插手,一切皆完。</p><p>毕构不用李易说出来,已知道上官难为,下面管不住。</p><p>他还知道现在去查河南府的仓库,保证有缺损,一任一任留下来的缺失。</p><p>上一任拿了东西,然后升官了,新的官员只好咬牙接下来,说数目对。</p><p>若上一任丢官了,大家才会松口气,太好了,就是他拿的,核对账目,重新计算。</p><p>记载的时候便是某某官员贪腐之巨,骇人听闻。</p><p>却不记载那些被某某官员贪掉的东西哪去了。</p><p>“可有杜绝贪腐之策?”毕构想着,很自然地问出来。</p><p>李易摇头:“没有,除非总是查,比如一个月查一次,每一次派出不同的人,不提前告知。”</p><p>李易对此无可奈何,大家都是官,而且还都不干净,怎么查?</p><p>等出事了,闹大了,才有人掉脑袋,平静一段时期,接着继续重复。</p><p>莫说大唐的常平仓,储备粮事情上不也有人被收拾么。</p><p>只是后来加大力度,盯死了,才杜绝。</p><p>看国外,国外并没有作得更好,甚至更差。</p><p>李易郁闷了一下,说道:“人治的情况,除非是拿出更大的代价来进行监督和巡视,并且总换人,不然时间一久,必然出问题。”</p><p>“怎么更大的代价巡查?”毕构也准备进长安,他想搞出来一套好用的放。</p><p>“巡视组,派出来的人必须是不受到干扰,比如说一个宰相到河南府巡视,然后另一个宰相的儿子让他手下留情。</p><p>他怕顶不住,被记恨,只好回去跟陛下说,结果陛下……”</p><p>李易把姚崇给卖了,魏知古就相当于巡查组的人。</p><p>秉公执法之后,反而挨收拾,以后谁还敢查?</p><p>“宦官?”毕构想到个人群。</p><p>“呵呵呵呵!”李易笑了。</p><p>这个不用别人想,李隆基就想到了,高力士就;莫说大唐的常平仓,储备粮事情上不也有人被收拾么。</p><p>只是后来加大力度,盯死了,才杜绝。</p><p>看国外,国外并没有作得更好,甚至更差。</p><p>李易郁闷了一下,说道:“人治的情况,除非是拿出更大的代价来进行监督和巡视,并且总换人,不然时间一久,必然出问题。”</p><p>“怎么更大的代价巡查?”毕构也准备进长安,他想搞出来一套好用的放。</p><p>“巡视组,派出来的人必须是不受到干扰,比如说一个宰相到河南府巡视,然后另一个宰相的儿子让他手下留情。</p><p>他怕顶不住,被记恨,只好回去跟陛下说,结果陛下……”</p><p>李易把姚崇给卖了,魏知古就相当于巡查组的人。</p><p>秉公执法之后,反而挨收拾,以后谁还敢查?</p><p>“宦官?”毕构想到个人群。</p><p>“呵呵呵呵!”李易笑了。</p><p>这个不用别人想,李隆基就想到了,高力士就是第一个组建大唐宦官监察的情报头子。</p><p>高力士掌权的时候还不错,等着安史之乱后,他控制不了了,便乱了。</p><p>“唉!”毕构苦恼,喝一盅酒,吃肉,先解决眼前的蝗灾。</p><p>吃过了饭,李易又去抄书。</p><p>毕构看着收蚂蚱的人忙碌,天黑下来,昨天晚上在别的县燃火捕蝗虫的人才把蝗虫送过来。</p><p>“老夫走之前,别处管不得,河南府定会安稳。”毕构攥了下拳头。</p><p>如是几日,百姓终于发现情况不妙,蚂蚱越抓越多,高兴的时候担忧起还没收割的麦子。</p><p>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天气不错,麦子颗粒饱满,可以提前收。</p><p>再有半个月便收,不能等完全熟了,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p><p>全熟后的麦子开始掉分量,同时收的时候也会从麦秆上掉下来,落到地里。</p><p>来不及收拾,一大堆的鸟雀就过来吃。</p><p>小鸡先孵化出来,百姓们选择换鸡崽,反正知道有蝗虫能喂,自己养,长得快。</p><p>洛阳的百姓发现仔猪的价钱也高了,再想买不容易。</p><p>败家子的山上,小猪噌噌长,比喂什么吃食长得都快。</p><p>那些个猪粪也是好东西,收完麦子再翻的时候,猪粪能够一同翻到地里。</p><p>庄户们渐渐熟悉了情况,指挥起更多的人帮忙。</p><p>三月二十二日,一大早,李易带着五百羽林飞骑离去,没有跟毕构打招呼。</p><p>他已经出来三十四天了,选择走陆路,他的车比较碍事,速度快不起来。</p><p>“李东主放心,十天保证能回去,洛阳到长安的路还是好走的,不比来时的顺水漕船慢。”</p><p>樊凡见李易不想呆了,急着回家,骑马在车边安慰。</p><p>李易坐在车外面的前面位置,无聊地看着天,一群蝗虫飞过来。</p><p>李易闹心地从身上、头发上往下揪蝗虫,有的蝗虫一碰就吐绿水。</p><p>“我进去了。”李易受不了,转身进去。</p><p>这个时间,许多地方即使没到麦子九成熟,也不得不抓紧时间抢收,蝗虫可不是闹着玩的。</p><p>李易赶路的过程中,各州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