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社会变革在结构(第二章)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李易收拾的设备,道:“打造以李家庄子为中心,张家村子和外来务工聚居区的集旅游、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集群产业。”</p><p>李隆基使劲想了想,才稍稍跟节奏。</p><p>就是跟之前一样,找人过来玩,然后有工坊,顺便种田。</p><p>“等天暖和,北方各州府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李隆基想到了新的那些好用的工具。</p><p>“还是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土地这么多,人口并不是很多,怎么就会吃不饱饭?”</p><p>李易似乎是与李隆基说,又像自语。</p><p>“都有什么技术?”李隆基帮王皇后稍微整理了一下,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询问。</p><p>“育种技术,培育更好的高产种子。”李易说出来一个。</p><p>“司农寺的活儿。”李隆基表示知道。</p><p>“农耕技术,现在没有好东西,只能是牛马,多多养殖,还要预防疾病。”</p><p>李易没敢去想机械化,但更多的牲畜还是可以的。</p><p>“司农寺的活儿。”李隆基依旧知道。</p><p>“寻找更多的天然石头当肥料,磷石不错,需要知道哪种地用着好。”李易再说一点。</p><p>“司农寺的活儿。”王皇后帮李隆基说出来。</p><p>“南方那边就应该好好种稻子,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中间再种别的。”李易说出大米的事情。</p><p>他不爱吃南方的大米,可是大米多了,别管口感怎么样,确实能吃饱肚子。</p><p>李隆基跟着说:“尽量让人能多种地,减去‘调’。”</p><p>“三哥说得对,属于社会分工结构问题,种田的就种田,作工的就作工,打仗的就打仗,各自负责一个方面。”</p><p>李易提到了眼下的弊端,种田的人什么都要干,田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打理。</p><p>往往收成差一些,拿不出租和庸,再被找去干活,赤字了,借钱交,还不起,卖地,人跑了。</p><p>想着,李易又道:“许多人家就差一季的粮食,若少交一次粮,那口气便缓过来。若逼一步,庄边的三千多流民就是结果。”</p><p>李隆基这次没回应,他已经下决心,征商税,朝廷有收入,轮换着减免一个个州府的租庸,给百姓留半年的收成。</p><p>到食堂单间,各自去盛菜,王皇后有宫女帮忙。</p><p>“年前的时候,大哥拿走一批醉蟹,如今是正月,其他醉蟹也放出去卖。</p><p>今年再套养一年,我选一些邻水的村子合作,若无大事发生,赚多了钱,往后有水田的自然会学着养。</p><p>田里多了出产,卖掉钱,自然可以买更多的东西用,促进商业发展。”</p><p>李易又一次提到商业。</p><p>李隆基微微颔首,认同。</p><p>夜市的管理费他收了不少,一收起来才知道,长安每天的钱是那么多。</p><p>比起管理费,天人间根本就不算个事儿。</p><p>被收钱的人还愿意给,只要晚让卖东西,交出去一部分钱,剩下的也够赚。</p><p>听闻有的商铺怕过了年又要宵禁,主动提出要多给管理费。</p><p>显然,收钱并未伤民,不然百姓为何还那般要求?</p><p>李隆基从李易这里坚定了信心,吃过饭,稍作休息,又带王皇后回去,孩子没事。<事发生,赚多了钱,往后有水田的自然会学着养。</p><p>田里多了出产,卖掉钱,自然可以买更多的东西用,促进商业发展。”</p><p>李易又一次提到商业。</p><p>李隆基微微颔首,认同。</p><p>夜市的管理费他收了不少,一收起来才知道,长安每天的钱是那么多。</p><p>比起管理费,天人间根本就不算个事儿。</p><p>被收钱的人还愿意给,只要晚让卖东西,交出去一部分钱,剩下的也够赚。</p><p>听闻有的商铺怕过了年又要宵禁,主动提出要多给管理费。</p><p>显然,收钱并未伤民,不然百姓为何还那般要求?</p><p>李隆基从李易这里坚定了信心,吃过饭,稍作休息,又带王皇后回去,孩子没事。</p><p>然后李成器来了,带走一坛又一坛的醉蟹,要趁过年的时候卖个好价钱。</p><p>长安城的街道人来人往,许多商铺根本不歇业。</p><p>每一个卖烤牡蛎的地方旁边都一个竹筐,吃完的牡蛎壳扔进去,有人过来统一带走。</p><p>前几日有摆摊的人自己收起来,然后拿到药铺去卖,结果药铺根本不收。</p><p>一文钱一大堆也不要,白给可以,扔那吧。</p><p>卖烤牡蛎的人发现留不住,这壳气味大,从那后再不自己留。</p><p>打听一番才知晓,太医署下命令,长安所有行医和售药的地方不得花钱收。</p><p>不然逮到便‘吊销执照’,同时不给新的医书。</p><p>至于走方郎中,他们愿意收就收,使劲收又能收多少?谁天天吃牡蛎壳?</p><p>***</p><p>陆续几天,百姓走亲访友,同在长安及周边住的人,回娘家的都喜气洋洋。</p><p>有钱了,能带着东西回去,家中日子好,嫁出的姑娘回去,说家中情况,各有比较。</p><p>兴宁坊,姚府。</p><p>“他就不往外传了?”吃着醉蟹的姚崇问前去李易那里打探的人。</p><p>他心情不好,即便螃蟹免费获得。</p><p>“好不容易进去了,学子们根本不提对韵的事。”来人回话。</p><p>“带只螃蟹下去,记得吃干净,用蟹八件。”姚崇无意为难下人。</p><p>等报信的人高兴离开,他看着面前的蟹八件,叹口气:“从此螃蟹贵喽!”</p><p>姚崇心中明镜一般,多了八个吃螃蟹的小工具,往后吃螃蟹感觉都不同了。</p><p>而且螃蟹的价格会涨,原本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