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五大计划,怀宁亲王叛变,二五仔之王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再加上国运的加持,食物营养越来越高,体魄也会越来越强,武者也会越来越多。

  第三,安国策,大魏钱庄。

  眼下大魏需要一笔银子,用这笔银子去完成基建。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如今大魏国库当中,还有一百三十万万两白银,这笔钱刚好够拿去施展这项计划。

  但也仅仅只够用来完成基建,大魏国内需要修多少路?而且所花费的工程,又多庞大?

  而且许清宵在奏折当中的计划,是要求在三年内大兴基建,换句话来说,就是三年内完成这个目标。

  三年啊。

  这需要动用多少人力财力劳力?

  而安国策在这个时候推广出来,其意思并不是说让大家现在把银两存进来,而是未雨绸缪。

  等到路修好了,商业贸易就会大力发展,那个时候大魏钱庄便可发挥出最大作用。

  第四,全民教育,教育是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基本。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不管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用上。

  之前就有所提到,只不过没有彻底施展开来。

  如今许清宵要将教育与人口挂钩,生出来的孩子,免费上书院,最起码解决文盲。

  但全民教育所需要花费的银两,又是天文数字。

  最后一个,则是新生福利和养老福利。

  鼓励百姓生育,给予粮食补贴,再加上解决教育问题,还有养老问题。

  这些都是激励人口增长以及促进发展的计划。

  五个新计划,代表着大魏走向一个鼎盛时代,但想要做到这些,唯一的要求,就是银两。

  庞大的银两支撑。

  此时此刻,季灵都咂舌了,身为大魏女帝,她明白许清宵的雄心壮志,可她稍稍思考一番,就知道这五个计划几乎不可能推行。

  准确点来说,,推行一个两个还好,大魏目前国库还是有银两的,但想要全部推行。

  痴心妄想啊。

  季灵还好。

  反应最大的是顾言,他是户部尚书,大魏王朝有多少银子,那里需要花银子,那里不需要花银子,他比谁都清楚。

  想法很好,好到他双手双脚支持,可问题是没这么多银子啊。

  别说他了,其余五部尚书也咂舌,诸位国公哪怕是个粗汉,也知道许清宵这个计划有多恐怖。

  施行没问题,但极容易出大问题。

  “王爷。”

  “继续推广农产这是好事,良田荒田一起用上,大不了再开拓一些地方,鼓励百姓去农耕,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修桥修路咬咬牙,户部也能拨款,毕竟是为了大魏盛世,这个可以接受。”

  “至于这安国策,倒也可以推广,毕竟桥路修好了,的的确确可以加强贸易来往,这也是好事,这两策没有任何问题。”

  “可后面的就不行了,既要修桥修路,又要发展粮产,还要去增兵,这根本不现实。”

  “大魏王朝有多少郡,多少府,多少县,真要达到奏折当中的要求,国库一百三十万万两白银,不出一年内就要花的干干净净。”

  “想法虽好,但难做。”

  顾言出声,他说话还是有些委婉,这要换作任何一个人跟他说这个事。

  他一巴掌直接扇过去了。

  许清宵不一样,许清宵更加知道户部的情况,也知道大魏的银两划分,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敢说出,就有其他想法。

  “修桥修路,增兵养兵,还有孩童上学,老者赡养,这每一笔都是惊天数字,守仁,方才老夫估摸着算了一下。”

  “大魏国库一百三十万万两白银,拨出一百万万两白银,可以解决修桥修路的问题,至于增兵还有养兵,这基本上做不到,至于孩童上学,老者赡养,更不可能了。”

  “估摸算一下,五百万万两白银,都不够这么大的开销啊。”

  陈正儒也跟着出声,他不是户部的人,但也了解户部情况,许清宵说的东西,根本就做不到。

  “是啊,随便一样都是惊天数字。”

  “要不这样,一半拿来修桥修路,一半拿来增兵如何?”

  “修桥修路是当务之急,粮产推广也是当务之急,增兵养兵也不能少,可以合理安排,但后面的这个,就有些不太实际了。”

  众人议论,平日里他们巴不得户部各种掏钱,但看完许清宵的计划后,所有人都被吓一跳了。

  尤其是陈正儒给出了一个具体数据。

  五百万万两白银都搞不定许清宵的计划。

  有雄心壮志是好事,大家都愿意支持,可问题是步伐迈的太大,让大家有些无法接受。

  然而,面对众人的疑惑,许清宵也算是给予了回答。

  “诸位可能想错了。”

  随着许清宵开口,众臣的目光不由落在许清宵身上,眼神当中也满是好奇。

  “本王设立的计策之中,第五个至关重要。”

  “修桥修路所需要花费的银两,可谓是不计其数,但真正重金花费的是人力。”

  “而想要子孙后代不花一文钱就可以读书,想要年老后领取一份俸禄,以供生活,就必须要做事。”

  “所以需要工部设立新的机构,与户部合作,但凡给王朝做事的人,无需做的比他人好,只要达到正常工时,即可享受新政。”

  许清宵说出自己的想法。

  倒不是剥削百姓,而是一取一得,想要后代子孙免费上学吗?想要自己老后每月还有一点俸禄吗?

  多可能不会特别多,但够你吃饱饭。

  结合以上两种,想要享受朝廷的新政福利,就要给朝廷做事,许清宵的想法很简单,两个时辰。

  只要做两个时辰的事,做一年未来享福一年,只要做满五年,后代子孙免费上学。

  如果超过两个时辰,就结算工钱,工钱不会很多,但也不会太少,至少不会低于务农的银两。

  许清宵算过一笔账,差不多每天工作四个时辰。

  而且还能空留点时间,去种种田。

  算起来的话,五个时辰吧。

  这里不是普通世界,是仙侠世界,百姓宁可多干点活,也不想穷苦饿着。

  之前大魏北伐,打的民不聊生,那个时候只要有一口吃的,还管干活累不累?

  一份差事不知道多少人求着做。

  许清宵站在大魏王朝的角度上来看,既不能克扣百姓,也不能损害大魏的利益,毕竟银子就这些,想发展就必须要省着一点。

  当许清宵的计划与想法说出后,众人眼中顿时一亮。

  “老夫明白了,守仁你的意思是通过第五策,来吸引百姓,解决劳力费用,只需要承担材料费用即可。”

  陈正儒明白了,他望着许清宵,特意问了一句。

  “恩,陈儒,本王的确是这个意思。”

  许清宵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将现有的压力,拖到以后。”

  顾言顿时明白许清宵的意思了。

  修桥修路,包括增兵援兵,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大量银子,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力劳力上。

  材料这种东西还好说,修桥修路除了工具之外,不就是开山采石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吗。

  主要就是人工费用。

  现在许清宵推出的新策,就是转移王朝压力,移到后面去。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只不过,万一后面不行了呢?”

  身为户部尚书,对于这种行为,顾言其实并不提倡,为了解决内部的压力,将风险放在未来,这要是大魏王朝欣欣向上,那一切好说。

  可要是大魏王朝又出了什么差错,那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啊。

  随时可能会炸开,到时候就是王朝崩裂,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

  顾言没有直接反对,而是用这种反问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件事情,涉及到大魏王朝的发展,自然而然,众臣要严肃对待。

  “顾大人所言,的确存在,但如今已经到了非常之时期,自然要做非常之事。”

  “如今,大魏有国运龙鼎,风调雨顺,只要大魏能安稳内部,横扫外部,一统中洲,那么顾大人所有的担忧都不会出现。”

  “甚至,无需横扫外部,一统中洲,只要初元王朝,突邪王朝不来招惹大魏,以大魏眼下的粮产,还有国运加持,五年后,粮产税收将增值五十万万两白银。”

  “十年后,粮产税收将增值六十乃至七十,百年之内,必可突破百万万银两。”

  “当然,那个时候大魏人口至少也有十倍的增加,所需要开支的自然更多。”

  “可不管如何,养活这批人还是没有任何问题。”

  许清宵神色笃定道。

  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一百年后,大魏的人口,必然会增长十倍以上,前提是不能有乱战。

  在这种情况下,大魏将不会有荒田这个说法,因为所有粮田都会被征用上。

  人口一多,做什么都是好的,前提是要井井有序的去处理。

  说来说去,许清宵这个计划十分庞大,而能支撑这个计划,必须要依靠两个地方。

  第一,国运龙鼎。

  国运龙鼎必须要保证未来百年甚至是千年的时间,王朝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并且粮田种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

 &ems免费上学吗?想要自己老后每月还有一点俸禄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