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还印明志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九月,李郃在狐老、狐费、樛游等旧梁官员的带领下,勘察了旧梁周边一带的田地与梯田。</p><p>看着那成长喜人、即将迎来收成的作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振奋。</p><p>虽说秦国交付的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其实至今都还未吃完,但论给人的心安,这些粮食哪比得上少梁本土种出来的粮食呢?</p><p>可惜就在这即将迎来收成的日子里,秦国的军队却在河东尽显颓势。</p><p>那五万全副武装的韩国军队,尤其那一万弩兵,着实给秦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在五万韩军出现在河东石门山的那一刻起,秦军的攻势就被迫叫停了。</p><p>并非嬴虔消极怠战,他实在是无法突破魏韩联军的防守。</p><p>魏武卒配韩国弩兵,这绝对是整个天下最无解的强军。</p><p>九月初二,苦撑两个月有余的嬴虔,终于认识到他秦军已经力尽,为了保住迄今为止的战果,他主动向魏韩联军派去了使者,希望魏国能以现状中止这场战争。</p><p>可魏国也不是傻子,况且此次魏军主帅正是魏国的相邦公孙衍,他岂会看不出秦军已是强弩之末?</p><p>于是,公孙衍驱逐了嬴虔派去的使者,随即率魏韩联军发起凶猛的反击,嬴虔被迫放弃奇氏、盐氏等数邑,率败军撤回蒲阪,准备从蒲阪撤回河西。</p><p>公孙衍自然不会放过痛击秦军的机会,率魏韩联军追着秦军一路穷追猛打,迫使嬴虔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军队断后,率其余军队撤到了大河以西。</p><p>得知秦军败势的李郃特地跑到合阳邑东侧的黄土塬上,登高眺望东南方向那片战场,他亲眼看到十几万秦军溃不成军,慌不择路地败逃,无数人溺死在大河中,被大河的波涛卷至下游。</p><p>与他一同前来观战的秦使樛游面色惨白,慌忙坐车前往临晋,大概是想向嬴虔探问军队的状况。</p><p>看着樛游慌忙离去的背影,韩国驻使申春对李郃说道:“这点损失对于秦国而言,应该不算什么。”</p><p>李郃微微点了点头。</p><p>的确,对于一个动辄可以派出五十万大军的秦国来说,几万人的损失并非不能承受,不至于因为这点损失就向魏国屈服,放弃整个河戎国。</p><p>当日,他载着申春回到了旧梁,随即前往少梁城,见到了东梁君。</p><p>他对东梁君说道:“如我所料,嬴虔的二十万秦军被魏韩两国联军击败,被迫撤回了临晋,保守估计,我猜秦国这河东一役,伤亡最起码接近一半兵力……”</p><p>东梁君负手在屋内来回踱步,神色感慨。</p><p>虽然他们此前就料到嬴虔进攻河东不会顺利,却也没想到秦军居然会败得这么惨,要知道河东的魏国军队只不过六七万,即便加上五万韩军那也不过十二万左右,而嬴虔麾下可是有将近二十万军队呢。</p><p>对此李郃评价道:“秦卒悍勇归悍勇,但武器装备终归不如魏韩两国,虽说打仗不能光看兵器,更重要的是使用兵器的人,但秦国在这方面差地的确太多了。”</p><p>东梁君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问李郃道:“你主张出兵协助秦军?”</p><p>“是。”</p><p>李郃很直白地回答道:“魏国不会宽待少梁,况且领军的又是那个公孙衍。”</p><p>东梁君再次微微点头,随即忽然说道:“先等老夫出面调停。”</p><p>『出面调停?老头子你以为你是谁啊?有资格叫秦魏两国罢战?』</p><p>李郃表情古怪地看向东梁君,忽然心中微动,试探道:“东梁君是想借此事与魏国彻底断绝交情?”</p><p>东梁君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感慨道:“老夫这君爵乃魏王说辞,自我少梁独立以来,我一直想将君爵与印玺归还魏王,奈何又遇到禁运一事,我担心再次激怒魏王,未曾敢这样做。如今我少梁为求自保,必须与秦国站在一方,对抗曾经给予我诸多帮助的魏王,我理当先归还魏王赐予我的君爵,与魏国彻底断绝交情,我方能心安。”</p><p>……不愧是东梁君,迂腐但正直。</p><p>李郃颇有些佩服,毕竟天底下能有多少人像眼前这个老头这般视忠义高于君爵呢?</p><p>那可是君爵,是秦、魏等大国能赐予的爵位中的次数,仅在侯爵之下,纵观天下各国,能得到君爵的人绝对不超过百人。</p><p>“要我陪你去么?”他开口问道。</p><p>东梁君摇了摇头道:“老夫叫王铮陪我去一趟即是,你与翟虎,且去与嬴虔商量联军之事吧。”</p><p>李郃抱了抱拳作为回应。</p><p>告辞东梁君,李郃与梁姬见了一面,随即便离开少梁城返回了旧梁。</p><p>本来他打算当晚前往芝阳与翟虎商议,没想到等到他回到邑大夫邸,翟虎早已坐在堂中了。</p><p>很显然,他也关注着秦军的战况,一见嬴虔败退逃回临晋,便来与李郃商议出兵协助秦军一事。</p><p>二人合计了一番,决定由李郃携奇兵队、陷阵士,与韦诸一营近五千名少梁军队前往临近我一直想将君爵与印玺归还魏王,奈何又遇到禁运一事,我担心再次激怒魏王,未曾敢这样做。如今我少梁为求自保,必须与秦国站在一方,对抗曾经给予我诸多帮助的魏王,我理当先归还魏王赐予我的君爵,与魏国彻底断绝交情,我方能心安。”</p><p>……不愧是东梁君,迂腐但正直。</p><p>李郃颇有些佩服,毕竟天底下能有多少人像眼前这个老头这般视忠义高于君爵呢?</p><p>那可是君爵,是秦、魏等大国能赐予的爵位中的次数,仅在侯爵之下,纵观天下各国,能得到君爵的人绝对不超过百人。</p><p>“要我陪你去么?”他开口问道。</p><p>东梁君摇了摇头道:“老夫叫王铮陪我去一趟即是,你与翟虎,且去与嬴虔商量联军之事吧。”</p><p>李郃抱了抱拳作为回应。</p><p>告辞东梁君,李郃与梁姬见了一面,随即便离开少梁城返回了旧梁。</p><p>本来他打算当晚前往芝阳与翟虎商议,没想到等到他回到邑大夫邸,翟虎早已坐在堂中了。</p><p>很显然,他也关注着秦军的战况,一见嬴虔败退逃回临晋,便来与李郃商议出兵协助秦军一事。</p><p>二人合计了一番,决定由李郃携奇兵队、陷阵士,与韦诸一营近五千名少梁军队前往临近协助秦军,共计兵力约六千左右。</p><p>虽然少是少了点,但胜在这六千人都是精锐老卒,且韦诸那一营近五千人都是弩兵,按理能帮上秦军不小的忙。</p><p>次日,即九月初五,李郃请来狐老、狐费、田氏父子等人,嘱咐他们道:“即日我将率韦营前赴临晋,协助秦国对抗魏国的反击,介时若我旧梁的秋收繁重,不妨请东梁、芝阳帮忙。”</p><p>狐老信誓旦旦地保证道:“子梁你且去,旧梁这边,老夫会安排妥当。”</p><p>李郃笑着点了点头。</p><p>还别说,别看狐老此前没当过什么官,但到底是活了大半辈子,见多识广,有这位老人担任邑令代他处理旧梁政务,李郃确实轻松许多。</p><p>嘱咐罢狐老等人,李郃与翟虎便带着陷阵士前往韦营,与韦诸商议出兵一事,顺便于韦营召集一千名少梁奇兵。</p><p>而在此期间,东梁君则带着王铮坐船前往蒲阪,去见魏国相邦公孙衍。</p><p>不巧的是,这位魏国相邦此刻火气大地很。</p><p>原来,公孙衍想要趁胜追击,率魏韩联军杀至河西,先收复河戎、再攻打少梁,但五万韩国军队的统将韩举却不配合,毕竟韩国只答应帮魏国击退河东境内的秦军,却未曾答应助魏国夺回河西,更别说少梁。</p><p>因此公孙衍被迫驻兵蒲阪,并未趁机杀到河西去,毕竟若没有韩国军队的帮助,就凭他麾下七八万军队,未必能稳胜嬴虔麾下的败军。</p><p>于是这两日公孙衍一边与韩举争论,一边等着新都大梁的消息,因为他知道目前大梁正在努力与韩国交涉。</p><p>这不,今日公孙衍正与韩举争论着,忽然听到下卒来报:“相邦,少梁国东梁君求见。”</p><p>“东梁君?”</p><p>公孙衍皱着眉头,似笑非笑,半晌才点头道:“请他进来。”</p><p>片刻后,东梁君便在王铮的陪同下,来到了公孙衍、龙贾、韩举等人所在的中军帐。</p><p>就像当日翟虎所说的,公孙衍睚眦必报,气量着实不大,自己不亲自接见、也不派人去接就算了,甚至于见到东梁君后还开口讥讽:“今年开春我赴少梁时,恰逢东梁君不幸卧病在床,不能相见,如今看来是康复了。”</p><p>王铮面露怒色,忍而不发,然东梁君却很淡然:“毕竟事隔半年之久了嘛……”</p><p>他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