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少梁弩(二)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改良?”</p><p>当李郃端着那把弩向郑匠头提出改良的建议时,郑匠头的脸上再次露出了古怪之色。</p><p>他今日亲手打造的这把弩,当然并非是他少府最新的设计与工艺,而是前两年的技术,不说在弩臂的制作方面有所保留,辅助上弦的弩机也是旧物。</p><p>别看之前郑匠头曾说一把弩的关键在于弩臂,后下方的弩机只是起到辅助上弦的作用,但即便是辅助上弦,弩机内部的构造也大有门道,否则魏国的工匠又不是傻子,哪会那么容易被少府工匠误导。</p><p>因此当李郃提出改良之时,郑匠头的表情十分古怪,似乎在犹豫是否应该将他少府最新的技术告知少梁。</p><p>一看对方的表情,李郃就猜到了几分,笑着说道:“在下并非是贪图少府最新的技术……这样吧,我先说说我的建议。”</p><p>说着,他让墨家弟子取来一柄他们当年在东梁改造的韩弩,递给郑匠头。</p><p>郑匠头不明白李郃这是什么意思,接过手仔细观察,皱着眉头说道:“我不知这把弩是否是我韩国打造,但应该不是我少府制造的,这东西看起来有点年头了……唔?”</p><p>正评价着,他忽然注意到了这把弩装前段装着一个类似‘冂’形的东西,他好奇问道:“这是什么?我从未见过。”</p><p>墨践笑着解释道:“此乃‘前望’,跟这个用途一样。”</p><p>他指了指装在弩机后侧的‘望山’,即天下弩具普遍都有的瞄准器。</p><p>郑匠头不解问道:“这是少梁改良的么?这……既有望山,为何又要装这个前望?”</p><p>墨践看了一眼李郃,笑着对郑匠头解释道:“你且合上一目,用望山对准前望。”</p><p>郑匠头一脸困惑地抬起弩具,按照墨践的步骤,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在‘望山’后侧瞄向‘前望’。</p><p>到底是韩国少府的优秀工匠,经墨践稍加点拨,这位郑匠头便隐约猜到了什么,带着几分惊讶对一名墨者道道:“请取一支矢来。”</p><p>当即那名墨家弟子便取来一支弩矢,郑匠头上弦装矢,走到屋外朝不远处一棵树射了一件。</p><p>只听嗖地一声,那支弩矢便稳稳地命中了树干。</p><p>此时他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啧啧称赞道:“妙!妙!加上少梁改良的‘前望’,这望器更利于瞄准。”</p><p>他一脸惊叹地问墨践道:“这是墨者改良的么?不亏是墨者……”</p><p>墨践听到很是尴尬,指指在旁的李郃道:“其实这是子梁大夫改良的。”</p><p>“李大夫?”</p><p>郑匠头吃惊地看向李郃,有些难以置信。</p><p>忽然他回想起李郃曾在他的提点下一言指出弩臂的关键性,回答出了连墨家钜子墨践都没有答出的问题。</p><p>他讶异问道:“李大夫也懂得制弩?”</p><p>“一窍不通。”李郃诚实回答,虚心坦露在这方面的无知,他解释道:“但我是兵卒出身,是故从士卒出发提了一些建议。”</p><p>“原来如此。”</p><p>郑匠头恍然大悟,接受了这个解释,毕竟兵器什么的,最终还是要由士卒来使用,士卒自然最有经验。</p><p>恍然之余,他也对李郃虚心坦诚的做法报以极大的好感。</p><p>毕竟作为工匠,他们最烦那些不懂装懂却处处要对他们指手画脚的家伙。</p><p>大概是因为李郃提出了‘前望’的改良建议,这让郑匠头产生了几分兴趣,毕竟这个改良确实很巧妙,他少府的制弩也可以做类似的改造。</p><p>于是李郃便将众人又请回了屋内,随即说出了他的想法:“弩相较弓有不少弊端,射程尚在其次,增大弩臂、加粗弩弦,射程未必就比弓差,比如床弩。然弩上弦不易,费力而费时,却是最致命的弊端,若两军对阵,弩兵往往只来得及射出一到两箭就会遭敌军逼近……韩弩既有弩机辅助上弦,可曾考虑过这方面的改进?”</p><p>此时郑匠头已知这位李大夫乃是士卒出身,已不奇怪对方一言指出了弩具的弊端,点点头说道:“李大夫所言极是,弩具上弦不易、费力费时,确实是巨大弊端。……在下也不瞒李大夫,我少府工匠这些年在弩机方面的改良,便是针对这一点。”</p><p>他从桌上取过他方才亲自打造的那把弩,那把已装上了弩机的弩。</p><p>据郑匠头解释,最早的弩机其实就是一整块木头,以便士卒托起瞄准,当时弩兵上弦完全依靠自己右手的两根手指,麻烦、费力不说,还容易伤到手指。</p><p>因此后来韩国就做了改良,在弩机前段系上一个麻绳套,上弦的时候将弩倒放在地,用脚踩住前段麻绳套,俯下身用双手同时拉动筋弦实现上弦。</p><p>这个方法一度被天下各国所采用,如今秦国还在采取这种上弦方式,只不过就弩机做了一些改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铁圈代替了麻绳套。</p><p>而韩国则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将弩机内部改造为一人又请回了屋内,随即说出了他的想法:“弩相较弓有不少弊端,射程尚在其次,增大弩臂、加粗弩弦,射程未必就比弓差,比如床弩。然弩上弦不易,费力而费时,却是最致命的弊端,若两军对阵,弩兵往往只来得及射出一到两箭就会遭敌军逼近……韩弩既有弩机辅助上弦,可曾考虑过这方面的改进?”</p><p>此时郑匠头已知这位李大夫乃是士卒出身,已不奇怪对方一言指出了弩具的弊端,点点头说道:“李大夫所言极是,弩具上弦不易、费力费时,确实是巨大弊端。……在下也不瞒李大夫,我少府工匠这些年在弩机方面的改良,便是针对这一点。”</p><p>他从桌上取过他方才亲自打造的那把弩,那把已装上了弩机的弩。</p><p>据郑匠头解释,最早的弩机其实就是一整块木头,以便士卒托起瞄准,当时弩兵上弦完全依靠自己右手的两根手指,麻烦、费力不说,还容易伤到手指。</p><p>因此后来韩国就做了改良,在弩机前段系上一个麻绳套,上弦的时候将弩倒放在地,用脚踩住前段麻绳套,俯下身用双手同时拉动筋弦实现上弦。</p><p>这个方法一度被天下各国所采用,如今秦国还在采取这种上弦方式,只不过就弩机做了一些改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铁圈代替了麻绳套。</p><p>而韩国则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将弩机内部改造为一块活动的木头,只要拉动两侧的活木,便可以带动筋弦完成上弦。</p><p>说话间,郑匠头也演示了一番,由于新造的弩机前段并无可以脚踩踏固定的铁圈,他便将弩垂直竖立,用双脚夹住,然后双手拉动弩机左右两侧的活木。</p><p>只见在那块活木在移动之际,弩弦亦在逐渐被拉紧,不多时就听到咔嚓一声,那弩弦已上弦。</p><p>不得不说,对比天下各国仍在用双手直接拉动筋弦的方式来上弦,韩国这可以用这块活木来实现上弦的弩机,已经非常优秀,较前者更为省力、安全。</p><p>但这依旧无法彻底扭转弩上弦缓慢的弊端。</p><p>比如在遇到高机动兵种的时候,弩的阻击能力就非常脆弱的——比如面对战车、骑兵,对方最多只会让弩兵有一次射击的机会,然后就是单方面的屠杀。</p><p>那么,如何进一步缩短弩具二次射击的间隔呢?</p><p>李郃率先想到的就是自动装填。</p><p>只见他端着那把弩,一边比划一边对众人说道:“能否在箭槽上方装一个扁匣用来装额外的弩矢,就叫弩匣吧。……一旦底下的弩矢射出,弩匣内的箭矢便自动掉入箭槽,这就省去了取箭、装箭的过程,只需拉动这块活木上弦即可……”</p><p>他此番建议别说墨践等人听愣了,以郑匠头为首的韩国少府工匠也是目瞪口呆:还能这样么?</p><p>当然可以,这不就是连弩么,李郃心中清楚地很,只不过他对连弩并无了解,因此只能将这个想法告诉墨践与郑经等人,看看集墨家弟子与韩国少府工匠这天底下最优秀的两类工匠之一,是否设计、打造出他连弩这个大杀器。</p><p>然而,即便是天底下最优秀的两方工匠,也被李郃新奇的建议给问住了。</p><p>郑匠头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倘若在弩机上方加一个自动装填弩矢的弩匣,弩兵伏身上弦的时候,弩矢不就掉出来了么?</p><p>难道再拾起装回去?那这跟从箭囊中取剑有什么区别?</p><p>“要不设计成单手上弦?”墨践皱着眉头提出了建议。</p><p>“那不行。”郑匠头摇摇头道:“一般的弩可以,可一旦这把弩的射程超过四百步,单臂上弦就十分吃力,必须依靠双手。……钜子你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像李大夫这般天赋神力。”</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