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寸不烂(上)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唐军这边众人听得懵里懵懂,此次随柳濬出城的三百骑兵都是田留安麾下,但周赵一听就明白了,苏定方也看了过来。</p><p>李善眯着眼想了想,“这次要拜托苏兄护佑了。”</p><p>“分内之事,必保李兄无恙。”</p><p>李道玄突然道:“某也去!”</p><p>李善迟疑了下,看了看李道玄神色,勉强点头应下,又点了郭朴、范老三、朱石头和周赵一起上前。</p><p>到了近处,李善瞥了眼那个突厥青年,居然也跟了来,一脸阴沉,眼中满是怨毒之色。</p><p>一个多时辰前相见的突厥首领趋马上前,拱手道:“阁下夜袭破敌,擒斩汉东王麾下重臣大将,尚未请教名讳。”</p><p>“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本名李善,并非假名。”李善哈哈一笑,眼角余光扫见刘十善那厮怒气勃发。</p><p>刘十善虽然是刘黑闼胞弟,但在军中地位其实是不如范愿、董康的,两人均被擒杀,刘黑闼痛心疾首。</p><p>而联络贝洲旧部,事先筹集粮草诸事就是刘十善负责的,适才已经从突厥青年嘴里确认,就是面前这人筹谋夜袭,尽焚贝洲粮草,如何不恨之入骨。</p><p>“阁下精于医术,却绝非医者,这位……”</p><p>李善瞥了眼周赵,“此为贝洲名士马周,曾为博州助教,后游历关中。”</p><p>马周腮帮子动了动,勉强露出个笑脸。</p><p>李善饶有兴致的看着突厥首领,此人行事做派和传说中的突厥人相差很大,“不知是哪位可汗当面?”</p><p>突厥首领摇头道:“不敢妄称可汗。”</p><p>身后的李道玄向前两步,低声道:“此人乃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身至拓设,建牙碛北。”</p><p>周赵解释道:“所谓拓设,乃部落首领,亦可为小可汗。”</p><p>阿史那社尔上前两步,“阁下乃李唐宗室子弟?”</p><p>“在下虽视淮阳王为兄,但却非宗室子弟。”李善顿了下补充道:“亦非陇西李、赵郡李。”</p><p>居然不是世家子弟,阿史那社尔神色诧异,“中原实是人才济济,听闻阁下战前断言,唐军必败。”</p><p>李善忍住没转头去看李道玄的脸色,笑道:“下博一战,若唐军步卒未顿足不前,胜负难料,刘黑闼实是好运道。”</p><p>刘十善喝骂道:“汉东王纵横河北山东,轮得到你来……”</p><p>“刘黑闼惯以狡诈,三战三退,诱唐军主力出击,又事先劝突厥大军收敛行踪,未至冀州。”李善毫不客气的打断,“这番谋划,只要不是盲者都看得出来,若非史万宝顿足,刘黑闼何能覆灭三万精锐!”</p><p>刘十善被气得脸色铁青,但也不由心惊,对方将长兄的谋划说的清清楚楚,就好像如在眼前……而且并不是战后分析,而是战前就断定唐军必败。</p><p>阿史那社尔不顾刘十善难看的脸色,思索片刻后点头道:“淮阳王率精骑冲阵,犀利无双,若是补之步卒,纵然难胜,亦不至于全军覆没。”</p><p>李善一边附和,一边在心里回想……阿史那社尔,这是谁?</p><p>后来东西突厥陆续覆灭,不少突厥王族内附,也出过好几位阿史那姓氏的唐朝名将,这位到底是谁?</p><p>是后来被唐军擒杀俘虏的?</p><p>还是后来内附甚至成为唐朝将领的?</p><p>完全没有头绪,李善瞥了眼突厥青年,“尚未请教,这位是……”</p><p>“这位是王叔长子,汉人称之,欲谷设。”</p><p>李道玄低声解释道:“颉利可汗独此一子。”</p><p>李善这才明白过来,难怪数万突厥大军南下杀到魏洲来,难怪阿史那社尔不仅容唐军入城,还肯交换李道玄、薛忠等数十人,原来是颉利可汗的独子。</p><p>这样的人物,的确够分量。</p><p>李善瞥了眼苏定方,不禁浮想联翩。</p><p>原本的历史上没有自己,那晚苏定方很可能被迫再次投入刘黑闼帐下,也不会再有什么夜袭营地,尽焚粮草的战事。</p><p>之后刘黑闼被擒杀,苏定方再次隐于乡野,直到贞观年间才出山……再之后,苏定方踏破东突厥王帐,举兵覆灭西突厥。</p><p>也就是说,面前这两位阿史那王族……十有八九是和苏定方打过交道的。</p><p>那历史上的李道玄理应是死在了河北,柳濬、薛忠以及那些将校估计也难以幸免。</p><p>虽然如今是冬季,李善却觉得应该是秋季……放眼看去,一片金黄,都是弯着腰的稻谷。</p><p>收获的季节啊!</p><p>李道玄是宗室子弟,和李世民极为亲近,柳濬曾随李世民参加过洛阳、虎牢关两战,薛忠的族叔薛收是秦王府的记室参军,李世民的心腹幕僚。</p><p>那边阿史那社尔正要离去,接下来是突厥大军是要攻打p>李善这才明白过来,难怪数万突厥大军南下杀到魏洲来,难怪阿史那社尔不仅容唐军入城,还肯交换李道玄、薛忠等数十人,原来是颉利可汗的独子。</p><p>这样的人物,的确够分量。</p><p>李善瞥了眼苏定方,不禁浮想联翩。</p><p>原本的历史上没有自己,那晚苏定方很可能被迫再次投入刘黑闼帐下,也不会再有什么夜袭营地,尽焚粮草的战事。</p><p>之后刘黑闼被擒杀,苏定方再次隐于乡野,直到贞观年间才出山……再之后,苏定方踏破东突厥王帐,举兵覆灭西突厥。</p><p>也就是说,面前这两位阿史那王族……十有八九是和苏定方打过交道的。</p><p>那历史上的李道玄理应是死在了河北,柳濬、薛忠以及那些将校估计也难以幸免。</p><p>虽然如今是冬季,李善却觉得应该是秋季……放眼看去,一片金黄,都是弯着腰的稻谷。</p><p>收获的季节啊!</p><p>李道玄是宗室子弟,和李世民极为亲近,柳濬曾随李世民参加过洛阳、虎牢关两战,薛忠的族叔薛收是秦王府的记室参军,李世民的心腹幕僚。</p><p>那边阿史那社尔正要离去,接下来是突厥大军是要攻打魏洲,还是去洛洲和刘黑闼汇合,甚至是拔营北归,都是未知数,而李善却上前几步,“在下尚有几句絮叨,不知足下可愿一听?”</p><p>阿史那社尔笑道:“虽两军对垒,但亦愿听足下一叙。”</p><p>城墙上的田留安、张玄素等人面面相觑,虽然看不清楚,但也发现双方交换人质,毕竟跟着李道玄过来的有好几十人。</p><p>但接下来田留安怔怔的看着李善、苏定方等人与突厥人相谈……说了好一会儿后,居然下马席地而坐,看起来相谈甚欢。</p><p>“斥候可有回报?”</p><p>一旁的偏将点头道:“斥候均已回报,五十里内无突厥兵行踪。”</p><p>田留安抓了抓发痒的脖颈,想询问张玄素、凌敬几句,但一时不知从何问起。</p><p>“足下不必讳言。”李善盘腿坐在草地上谈笑风生,“因叔父乃长安令,在下曾细细查询历年县志,又询县衙吏员,后有难民南下,在下收容难民,也曾细询。”</p><p>“自武德元年起,气候一年寒过一年,关中尚勉强支撑,但河东北部粮食多有减产。”</p><p>“但自武德二年起,草原部落南下劫掠的次数一年比一年高,武德三年,处罗可汗过世,颉利可汗继位,几乎每年都要统兵南下攻略河东。”</p><p>李善叹道:“若在下没有猜错,自武德元年起,草原上一日比一日难熬,每逢寒冬,天气愈冷,牛羊难以度冬。”</p><p>周赵偷眼细看,阿史那社尔神色不变,但一旁的欲谷设的神情一变再变,显然李善并不是在胡说八道。</p><p>呃,李善其实就是在胡说八道,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小冰河时期有四次,殷商末期、三国西晋、唐末五代以及明朝末年……唐初并不在其中。</p><p>“在下常读史书,类似情形每隔数百年都会发生一次,持续数十年,草原寒冬凛冽,大批牛羊冻毙,多少部落灰飞烟灭……”</p><p>欲谷设突然怒喝一声,“你说这些作甚?!”</p><p>“且听在下细说。”李善收敛脸上笑容,看向阿史那社尔,“上一次约莫在东汉末年到西晋末年。”</p><p>阿史那社尔反而笑了,“阁下之意是衣冠南渡?”</p><p>“哈哈哈,说的是!”李善大笑道:“草原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是往南方迁移,偏偏那时三国大战,中原人口锐减,西晋天生不足,难以抵挡,于是才有了衣冠南渡。”</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