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革命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提前说一下,这一章很扯淡,大家谨慎观看。</p><p>本来出于保密考虑文易想组建一个专门的蒸汽作坊,后来想了想这样太麻烦了。</p><p>而且也确实应该着手提高一下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创办博物院。</p><p>通过考核招募全国的理工科人才,给予官身。</p><p>一旦博物院建成,还能把自己知道的理工科知识拿出来,让他们提前进行研究,然后编撰适合这个时代的理工科教材。</p><p>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p><p>从进化论和生理结构上来说,古代人和现代人没有任何不同,智商之类的也不存在什么差别,缺的就是几千年的积累。</p><p>超越时代一千七百年的积累,才是文易最大的财富,也是他能创建唐国的依仗。</p><p>他把这些东西有选择的教给古人,古人一样能够学会理解,并且能举一反三。</p><p>组建博物院的计划不出意外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奇技淫巧哪能登堂入室?这是对读书人的亵渎。</p><p>对此文易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他现在正在写一本书,内容就是针对改革和技术革新的。</p><p>不过在书没有写成之前他不想和这些人啰嗦太多,和读书人打嘴仗是永无都不会有结果的。</p><p>试图用文化来改造读书人,多翻翻近代史就知道那就是笑话。</p><p>改变读书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革命。</p><p>用铁与火让他们认清现实。</p><p>中国最早的革命者都是在列强的炮火下醒悟过来,然后做出改变。</p><p>然而事实上是,大多数读书人依然顽固守旧,被人打到家门口了还抱残守缺。</p><p>保皇党康有为还写了驳革命书,洋洋洒洒数万字,写的确实很有水平。</p><p>核心思想就两句话,中国大多数人都不明理,皇权几千年根深蒂固,没有革命的基础。</p><p>章太炎驳斥他: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p><p>这句话曾经就写在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本上,不知道现在的版本还有没有。</p><p>什么叫革命?翻翻字典看看什么叫革,什么叫命。</p><p>最让人无语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居然还有一大票人支持康有为的论调,认为中国应该放弃现在的制度搞君主立宪。</p><p>也算是人间一大奇观。</p><p>穿越古代先加入时代,然后慢慢改造这个时代……,好想法。</p><p>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革命家为什么就没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是选择了暴力推翻旧时代呢?</p><p>难道是这些革命者太笨了?</p><p>……</p><p>总之,不要试图和读书人讲道理,你弱的时候不要梦想着讲道理就能让读书人放弃特权思想。</p><p>正如永远不要在网上和人打嘴仗,永远不会有结果,纯属浪费自己的时间。</p><p>看到意见不同的人点叉就可以了,多说一个字都属于给自己找不自在。</p><p>如果真想和对方分出胜负,就让自己变强,直接用刀架在他们脖子上。</p><p>你错没错?认错的就是好同志,不认错的一刀干脆利落。</p><p>然后在用文化教育改变下一代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p><p>这才是唯一的办法。</p><p>文易没有在古代搞革命的想法,也没有推翻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等等百家思想的想法。</p>&l?</p><p>……</p><p>总之,不要试图和读书人讲道理,你弱的时候不要梦想着讲道理就能让读书人放弃特权思想。</p><p>正如永远不要在网上和人打嘴仗,永远不会有结果,纯属浪费自己的时间。</p><p>看到意见不同的人点叉就可以了,多说一个字都属于给自己找不自在。</p><p>如果真想和对方分出胜负,就让自己变强,直接用刀架在他们脖子上。</p><p>你错没错?认错的就是好同志,不认错的一刀干脆利落。</p><p>然后在用文化教育改变下一代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p><p>这才是唯一的办法。</p><p>文易没有在古代搞革命的想法,也没有推翻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等等百家思想的想法。</p><p>恰恰相反,他要做的是让百家复鸣,在华夏文明这个大概念下继续发光发热。</p><p>但想靠写几本书就改变这种情况,就是做梦。</p><p>士族权贵甚至寒门世子都是他的敌人,但凡他有一点妥协的想法,都会被毁灭成渣。</p><p>所幸,文易够强,至少在唐国他够强。</p><p>而且唐国没有任何士族力量,连寒门都凤毛麟角。最多的是出身最底层的穷苦百姓,他可以任意施为。</p><p>就以这次的博物院为例,站出来反对的基本都是后期投奔而来的读书人。</p><p>薛大元、古义、张鸿、金如山等唐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官吏都是支持的,军方系更是无条件支持。</p><p>文易的应对方法很简单,强行通过并且直言谁敢设置障碍就回家去种田永不录用。</p><p>那些反对的人顿时就不说话了。</p><p>……</p><p>博物院是个全新的机构,只在纸面上通过是没用的,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人当主持工作,把它的架子给搭起来。</p><p>然而,文易恰恰缺这方面的人才。</p><p>唐国不缺文人不缺武将,也不缺能工巧匠,缺的是学问深厚又有管理能力的能工巧匠。</p><p>这让他有些头大,总不能自己亲自负责吧?</p><p>问题是他干的一直是动嘴的活儿,指出方向,具体工作自有下面的人去做。</p><p>让他负责具体事务,还真不一定能做的好。</p><p>就在他头大的时候吴隐之和孙泰返回梦启城,他心中一动,这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吗?</p><p>还没等他行动,孙泰先找了过来,一见面就是一通赞誉之词不要钱一样向文易袭来。</p><p>什么雄才大略、什么高瞻远瞩、什么爱民如子……听的文易那叫一个心花怒放。</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