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更替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陈宫人也发现了,贵妃并不是刻意打听某个人某件事,她就是在宫里没什么人往来,不能随意出去,找个人来说话解闷儿,还能对宫里的情形多了解一下。</p><p>杨宫人越说越自在了,她都不知道自己肚里有那么多话可以说。过去几十年里,她其实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她都在埋头做活儿。</p><p>她知道和别人比,自己嘴笨,说话不讨巧,也不招人喜欢。</p><p>更何况,宫里头可不能够乱说话,胡宫人很早就懂得什么叫祸从口出。</p><p>那是她才进宫没几年的时候,有两个宫人都想争一个好差事,其中一个赢面儿更大,另一个看起来也放弃了,但是没过几天,那个得意的就因为说错话得罪了掌事女官,好差事当然没她的份儿,先是给她安排了又苦又罪又不讨好的差事,后来没过多久,听说就到行宫去当差了。</p><p>行宫那儿和宫里不能比,好事轮不上,一年到头月俸听说扣得一干二净,吃饱穿暖都很难。她才去的时候,还托人往宫里送信儿,想求人看能不能回来。</p><p>可从来都只听说把人遣发出去,哪还有一个能回来的?</p><p>再后来就没有听说过她的消息了。</p><p>从那以后胡宫人就更沉默了,不到万不得已她绝不开口说话。</p><p>谁知道你说出的话,落到有心人耳朵里会变成什么样呢?</p><p>可能是运气好,也可能是她一向老实,在宫里也熬了这么些年了,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但能活到现在,胡宫人都心满意足了。</p><p>“咱们当今皇上,打小儿时候就比旁人强得多。当时宫学里头混事儿的多,向学得少,皇上每回都能得那些太傅、先生的夸奖。”</p><p>这个不用胡宫人说,顾昕也早就看出来了,皇上当年读书的时候必定是个好学生,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旧习惯没改呢,只不过他自己上进就行了,顾昕实在不想被逼着上进。</p><p>她都多大岁数了,这会儿还要和蒙童一样每天读书写字的……幸好皇上没限制她非得去读那些深奥枯燥的大部头,她还可以选自己喜欢得书看。宫里也有书局,里头什么书都有,大概够她看到寿终正寝的。</p><p>胡宫人接着说:“咱们皇上的宽厚也是旁人都比不了的。就拿万寿殿来说,按旧例,有生育过的妃嫔是可以留在宫中养老的,那个词儿怎么说来着?”</p><p>赵良适时的添上一句:“妊娠之功。”</p><p>“对,这都是对皇家有功嘛,就算不是宫里,外头人家娶了媳妇进来,也要开枝散叶生儿育女的。”</p><p>顾昕问:“那万寿殿里的……”</p><p>“万寿殿里有生育过的妃嫔不多,就那么两三个,而且其中只有一位公主长大嫁人了,就是明恪公主。其他人要是按着旧例,都要送到庙里去,剃了头吃一辈子斋,给先帝念一辈子经。咱们皇上仁厚,没把人都送走,太妃们还能过锦衣玉食的好日子,这可不是因为皇上仁善宽厚嘛。”</p><p>p><p>胡宫人接着说:“咱们皇上的宽厚也是旁人都比不了的。就拿万寿殿来说,按旧例,有生育过的妃嫔是可以留在宫中养老的,那个词儿怎么说来着?”</p><p>赵良适时的添上一句:“妊娠之功。”</p><p>“对,这都是对皇家有功嘛,就算不是宫里,外头人家娶了媳妇进来,也要开枝散叶生儿育女的。”</p><p>顾昕问:“那万寿殿里的……”</p><p>“万寿殿里有生育过的妃嫔不多,就那么两三个,而且其中只有一位公主长大嫁人了,就是明恪公主。其他人要是按着旧例,都要送到庙里去,剃了头吃一辈子斋,给先帝念一辈子经。咱们皇上仁厚,没把人都送走,太妃们还能过锦衣玉食的好日子,这可不是因为皇上仁善宽厚嘛。”</p><p>胡宫人下面的话就没有再说。</p><p>可是人心不足嘛。太妃们能留在宫里不用去庙里受苦受罪已经是皇上额外开恩了,可她们好日子没过两天,又贪心起来,抱怨万寿殿里住的挤迫,每人身边儿就那么一两个使唤的人根本不够使也不体面,抱怨吃穿用度不如从前……</p><p>胡宫人觉得这都是惯的!让她们去庙里吃两天粗糠,干那些缝补、洗衣、提水的活计,不用多,只要半月,一个个身上的毛病包管全治好了。</p><p>她们要不懂得惜福,不懂得安分,哪天皇上一不高兴,直接说一句按旧例办理,她们一个不剩全得给扔出宫去,到时候她们后悔也来不及了。</p><p>胡宫人虽然在肚里嘀咕,但她谨慎几十年,这些话她是不会在贵妃面前说出来的。要不然岂不成了她在告太妃们的状?到时候谁知道贵妃娘娘会怎么做?娘娘手里现在可正掌着宫权呢,说句不好听,她要一翻脸,太妃们立马要吃不了兜着走,宫里阴人的法子多着呢,想讨好贵妃想出力的人现在也多着呢。</p><p>反正万寿殿的人也抱怨不到贵妃娘娘面前来,胡宫人犯不着做这个恶人,给自己找麻烦。</p><p>香珠特意问了句:“胡姑姑你熟悉刘太妃吗?”</p><p>这话不是贵妃问的,只是宫女问的,但胡宫人也不敢怠慢:“不算熟悉,只远远看见过,没福气给太妃请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