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武夫当国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平辽侯暴怒后的第三日,康应乾托乔一琦送来书笺。

  康监军在信中称:

  “年老多病,乃今三月,元气愈见虚弱,卧起皆赖人扶。”

  信的结尾,他乞求让自己“早赐骸骨,生还乡里。”

  杨镐劝说乘机将康应乾驱逐,杀鸡儆猴。

  老丈人的建议被女婿果断拒绝。

  平辽侯让康应乾暂回沈阳,替自己坐镇辽东,好好反省。

  康应乾羞愧离开京师,返回辽东。

  然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刚刚开始。

  之后,上疏让平辽侯监国的奏章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百官都被吓成软骨头。

  他们或是为了自保,或是为所谓从龙之功,纷纷开始鼓吹平辽侯监国。

  两京一十三省,除南直隶、湖广、福建明确反对,其他各省巡抚、知府对刘招孙监国都采取沉默态度。

  山东坚定支持监国,尤其是登莱两府,将刘招孙比作是三杨孔明一样的存在,是大明的救星。

  各地发往京师的奏章塘报,先是在六部汇总,然后发给内阁,再由内阁送到司礼监,最终集中到左安门瓮城刘招孙的案几上。

  刘招孙每日翻阅的奏章多达千份。

  他辰时起床,梳洗过后便开始忙碌,经常忙到午夜子时。

  以至于金虞姬埋怨夫君,忙起来连饭都忘了吃。

  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后,皇帝手中权力空前集中。

  面对浩若烟海的奏章,常年无休无止不知疲倦的皇帝实属罕见。

  所以,明、清两代,被活活累死的皇帝确实不在少数。

  至少朱棣雍正两个就属于过劳死。

  刘招孙还不是皇帝,他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权臣。

  然而全国发往京师的奏章,无人再敢批复。

  自从大明门前上演那出逼宫大戏后,司礼监和内阁变得更加收敛,完全没了存在感。

  所有奏章,六部阁臣都不再经手,只是借口“延续旧例”,请平辽侯查阅。

  所谓旧例,不过才存在区区几天而已。

  总之,大明最高权力兜兜转转,转了一大圈,最后又落入平辽侯手中。

  这些奏章中,三分之一是请求信王延迟亲政,将军国大事托付于平辽侯。

  三分之一指名道姓攻击冯皇后擅权,弹劾皇后率勋贵等人,无端阻挡平辽侯监国,更有御史指出,皇后此举乃是僭越,妄想垂帘听政。

  剩下三分之一奏章则是各地的民变、兵变,灾害,一致要求朝廷立即划拨钱粮。

  在政治斗争面前,几万灾民的死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刘招孙每日上疏,替自己辩解,表示不愿担任监国。

  然而越是拒绝,劝进的官员便越多。

  朱由检则全程冷眼旁观,大行皇帝丧礼未成,他还没正式继位,严格意义上讲,他还不算是大明天子。

  更重要的是,百官没人真拿他当皇帝。

  倒是冯家几个勋贵,不停上蹿下跳,和百官唇枪舌剑,反对刘招孙,要求信王立即继位。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折腾了五六天,直到京城爆发刺杀事件。

  五月二十五日,一直坚定反对平辽侯的定西伯冯唯忠被人刺杀于家中。

  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个妻妾,据现场侦查,凶手不止一人。

  京师哗然,百官惊惧。

  原本就紧张危险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凝重。

  平辽侯派出情报局联合三法司兵马司,全城展开搜捕。

  最后,两名凶手到刑部衙门投案自首。

  不等审问,他们便对刑部官员供认不讳,自称是平辽侯追随者,不忍见其受辱,于是决定一死报效······

  此言一出,锦衣卫和刑部更不敢接这案子。

  大家都认为刺客是刘招孙派来对付勋贵,为的是杀鸡儆猴。

  刘招孙无语。

  他真心没派人行刺对手。

  于是让裴大虎沈炼去刑部审问。

  刑部官员很爽快将这烫手山芋丢给沈炼。

 &e场侦查,凶手不止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