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思考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敌鲁等人仍然留在洛阳。



    “罪将大普求,见过契丹贵人。”大普求年近五十,乃扶余府尹。



    总体而言,渤海国的主体粟末靺鞨人比契丹要文明一些。



    契丹是部落联盟,有部落、有氏族,无姓氏。像阿保机之类的贵人以部落名或氏族名为姓氏,其实是比较少的。



    阿保机出身世里氏族,有传闻在与大唐的公文往来里,世里被讹音为“耶律”,故以此为姓。也有人说迭剌部这个名字来源于“饶乐水”、“曳落河”、“弱洛水”(都是西拉木伦河),汉人音译有误,将“曳落”唤作“耶律”,于是人家干脆以“耶律”为姓。



    但不管怎样,大部分契丹人“氏姓无常”。有的人需要取姓氏时,非常随意,或以所在地名、山川、河流为姓,或以部落为姓,或以氏族为姓,或者干脆冒姓大人物。



    大普求就姓“大”,这也是渤海王族之姓,至于大普求与王族有没有联系,大概率是有的。普通冒姓之人,很难当上府尹。



    大氏也一直延续到了辽金时期。比如韩德凝有一妾,就是渤海大氏。又有金州防御使大守节。雍煕北伐,田重进伏兵飞狐口,擒契丹骁将大鹏翼。



    “给大府尹松绑。”述律平说道。



    萧阿古只示意了一下,来自回鹘述律部的几名军士上前,解开了大普求身上的绳索。



    大普求微微活动了下臂膀,心中依然惊疑不定。



    “大府尹会说汉儿语,可会读写大唐官话?”述律平问道。



    “汉儿语”并不是大唐官话。



    渤海国前身是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当时有十万之众。营州诸族杂处,自然需要一种方便交流的“通用语”。渤海建国后,依然各族杂处,还是需要通用语。



    这种通用语,就是以大唐幽州、营州官话为底,杂以一些靺鞨语及其他不知来源的词汇,形成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汉儿语”。当然,在官方场合,还是大唐官话,他们与新罗、日本交流时也是用大唐官话。



    “自然是会的。”大普求答道。



    述律平点了点头,说道:“以后你便跟着阿古只做事吧。他的文采不行,我正需要一个正经文吏。”



    “遵命。”大普求很有觉悟,立刻应下了。



    他已是阶下之囚,早不做他想,能活得一命,保全家族,已是万幸。



    “这老头有甚用,月理朵你太过看重他了吧?”萧阿古只有些不满。他看上了大普求的女儿,正想抢回来过过瘾呢,没成想姐姐竟然收揽了此人,可真是晦气。



    “阿古只!”述律平加重了语气。



    “是!”阿古只连忙说道:“一会便放了他的家人,再给十个奴隶。”



    “阿古只,你也去了一趟洛阳,当知天下很大。”述律平站起身,说道:“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