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入卫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粮时动手了?”邵树德放下手里的史书,问道。



    下乡征粮,两千多人估计要分成几十股,还要留部分人集结在一起作为机动兵力,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人一分散,确实很容易出事,飞龙军深入敌后,最大的损失就在此处。



    “回殿下,确实有军士遭到愚昧乡夫的伏杀,都已经处置了。”霍良嗣说道。



    轻飘飘的“处置”二字,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血腥的杀戮。效节军这帮魏博叛徒,确实越来越进入角色了。



    “卫人为何会反抗?我在河南、关西,可从没这么多人敢反。”邵树德问道。



    “因为殿下来自关西。”霍良嗣犹豫了一下,还是照直说道。



    “为何?不都是大唐子民罢么?”邵树德似乎早预料到了这个回答,但还是问道。



    “殿下……”霍良嗣想了想后,讲了件事:“太和三年(829),魏州书吏殷侔下乡公干,见乡间多有窦建德庙,父老群祭,庄严肃穆,感慨豪杰兴衰,遂作《窦建德碑》文。”



    太和三年,大唐已经立国二百余年了。作为魏博的首府,魏州农村还有诸多窦建德庙,而且成了村民们定期祭祀的场所,非常热闹:“父老群祭,骏奔有仪”。



    土生土长的魏州书佐殷侔见了,非常激动,写下了《窦建德碑》。



    碑文后面有一段:“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这表明了魏州文人殷侔的态度,或许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河北士民的态度——大唐立国二百多年后河北人的态度。



    简直离谱!安史之乱前,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叛乱,攻入河北。叛乱平定后,河内王武懿宗怀疑河北人助契丹,杀戮极盛,又一次重新撕开了伤疤。



    安史之乱后,朝廷管不了河北,就更离心离德了。



    本来大一统的唐代是极好的弥合东西分歧的机会,可惜阴差阳错,可惜了。



    “现在还有窦建德庙么?”邵树德又问道。



    “自然是有的,还很多,卫州城里便有。”霍良嗣说道。



    “若无太宗,建德更该得天下。”邵树德说道:“效节军不要征粮了,全部收束回来。卫州窦建德庙,我要拨款重修,亲自祭祀。”



    窦建德为人俭朴,不贪财、不好色、不吃肉,平日粗茶淡饭,穿麻布衣服。为人讲义气,在乡中耕田时,谁家有难处,都力所能及地帮助。



    起兵以后,缴获的财富,全部散给将士们,一无所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