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糖与木材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北方的糖,以饴糖为主,是谷物淀粉制作的,其实就是麦芽糖的一种,邵树德前世小时候还吃过,味道还可以,但与真正的糖不一样。



    至于蜂蜜,产量其实是有限的,价格也很高。



    南方的蔗糖,受限于运输成本,价格仍然很高,供给偏少,一般的有钱人家也购买不到足够的量。



    况且此时的蔗糖产量也很低,原因是甘蔗含糖量太低。邵树德记得,后世欧洲人大航海时代,到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时,发现了当地独有的甘蔗品种,含糖量高得惊人,远超他们原本种植的甘蔗,于是开始移栽,改良品种。可以说后世几乎所有的甘蔗品种,多多少少都有塔希提甘蔗的血统。



    国朝南方种植的甘蔗是什么品种,邵树德不知道,但觉得含糖量应该很低——育种,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对农业的意义极其巨大。



    所以,海甜菜是有意义的,但需要持续改良品种,提高其根茎部的含糖量。这事光靠官府不够,不如下放一部分种子到民间,扩大种植量,让老百姓帮着改良。时间长了,总会有效果的。



    地中海沿海的欧洲农民也是一代代改良海甜菜的。邵树德敢肯定,最初的野生品种肯定没现在含糖量高。



    “就这么办吧。关北也发一些下去,那边更需要甜菜。”邵树德一锤定音,下定了决心。



    关北百姓已经度过了艰难的饥荒时期,如今地权相当平均,人口也没有多到离谱的程度,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不低的,生存方面没有问题,可以朝改善方面努力了。



    他突然想起了草原上加盐的奶茶,只能一声叹息,这是多缺糖啊。我得阻止你们往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奶茶——只能加糖!



    “大王,妾前些日子听闻,有人称灵州为‘塞上江南’,有水有草,粟麦水稻都能种,还有许多牛羊,汴宋百姓可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王彦范走后,张惠突然问道。



    “有点难。”邵树德说道:“实不相瞒,人太多了,但有所改善是可以做到的。灵夏百姓一户六十亩地,三茬轮作。汴宋百姓做不到一户六十亩,但三十亩甚至十亩地也可以农牧并举,无非是规模大小罢了。关键是我怎么收税,若我只收粮豆、绢帛,肯定不行。若我愿收皮子、羊毛,自然可行。”



    “大王若能让汴宋百姓富足安乐……”张惠凑了过来,在邵树德耳边低声道:“妾便答应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