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牛银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作,应该会高一些。但人家那也是处女地啊,多少年积累的肥力也不可小视,正常来说就百来斤的产量,至多150斤。



    只有黑齿常之的河源军,军屯时“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亩产为两石。艹,鄯州的地那么肥?



    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就只有一石。



    宋代也差不多。而且十一世纪开始北方气候转冷,十二世纪更冷,且北方山林草场破坏得更加剧烈。更坑的是,还有人为的因素,玩弄黄河,几次决口。因此,即便农业技术相对唐代有所发展,但亩产竟然没有增加多少!



    《范文正公集》卷八记载:窃以中亩一石,取粟不过一斛。



    《宋史·食货志》:“大约中岁亩一石。”



    这个一石,是宋代北方一茬粟麦的平均亩产。高的当然有超过一石的,比如从渭源到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治千顷(上田),岁得三十万斛”。这个上田亩产可以达到三石,主要在渭州、秦州沿河一片。但别忘了,还有大量亩产低于一石的下田!



    宋石比唐石稍大一些,但也大不到哪去,这个粮食产量可够坑的。



    金国的产量也没进步。金宣宗兴定三年:“河南军民田,总一百九十七万顷有余,见耕种者九十六万顷余,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岁得九百六十万石。”



    还是亩产一石。



    别说唐宋了,便是到了清代民国,北方小麦亩产平均也只有一百多斤,农业技术是有进步,但没有本质的进步,劳动强度反倒比唐代时大了,但亩产没有根本性的提高。



    三茬轮作制能把亩产提高到两百多斤,相当于把普通的田变成了上田,仅此一项,就能让粮食产量暴增。



    邵大帅凭此事,也可将镇内声望刷满,无人敢反。谁反,群起而诛之。



    “李仆射,灵州全境推广,需要多少牛?”邵树德有些激动地问道。



    “大帅,一亩地便需一头牛肥田,没有牛,其他大牲畜亦可凑合,然不知效果如何。”



    符存审站在一旁,定定地看着邵树德。



    灵武郡王一来便直接询问农事,直接把他忘了,但他丝毫不以为忤,反倒有些感慨。



    重农,总比耽于享乐好。



    他看得出来,灵武郡王是真心想让每亩产量提高,这固然有争霸天下的因素,但百姓生活不也得到提升了么?何必分得那么清呢?



    灵武郡王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超天下其他将帅。说句大不敬的话,这样的人,才配得天下。



    “一亩便要一头牛,一万顷要一百万头牛!”邵树德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