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淮南行之三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


    “少不入川”这个说法,北宋才第一次见史,但在此之前,人们又何尝没认识到呢?



    江南与蜀地,其实差不太多了,都是一个盛产财富的地方。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蜀地较为封闭,江南没法独善其身罢了。



    离开江岸稍远之后,邵树德并未急着去南京,而是习惯性巡视起了乡村。



    他发现一个特点,即江南的农田普遍打理得十分不错。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耕细作。以菜畦为例,边角料般的数十步地,竟然也被人为分割成了好几块,种上了不同的蔬菜。



    田垄被梳理得非常整洁,一看就经常打理。



    入眼所见,几乎没什么杂草,显然经常耕锄。



    菜叶子绿莹莹的,看样子经常有人浇水、施肥。



    田地中央埋着一个大木桶,里面积满了粪尿,臭气熏天。



    农人的粪勺撂在地上,可能是看到有大人物过来巡视后,直接吓得跑路了……



    这是一副与北方迥异的农业生态景象。



    邵树德想起了太子曾经提交的一份奏疏,重点提及江南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太子已经深刻认识到,与北方农民相比,江南农人的田地数量少得可怜,只能走精耕细作的路线。



    他想到的办法是加强育种——与司农寺不谋而合。



    后者培育的很多蔬菜种子,陆陆续续推广到了广阔的南方。



    现在他们又盯上了果树、茶叶的育种,总之是在这条路子上使劲。



    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邵树德想到的只有桑基鱼塘。



    这其实是一种曾经风靡一时,然后又慢慢衰落的生态农业模式。



    他印象中明清时期就有了。但正如很多事物一样,在明清之前,其实都是有雏形的。



    他自淮南一路南下,在漕渠上看了很久两岸的地形,认识到了淮南以及江南农业的特殊性。



    从土地方面来说,因为沼泽、河流、湖泊遍地,获得土地基本只有一个办法,即围湖造田,但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能奏效的。



    以扬州为例,大片沼泽完全处于未开发状态。



    已开发的部分,往往开发程度不够,农田被河湖包围,形成一个个宛立水中央的孤岛。



    真正成熟的部分,也就城市周边罢了。



    百姓们心里很清楚,在填出足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