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考功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哪里了?”赵光逢突然问道。



    萧蘧微微一笑,道:“在南京巡视,听闻去了司农寺的衙署。他们在江中小岛上培育瓜果,太子很感兴趣。”



    赵光逢拱了拱手。



    聪明人说话,点到即止。说这么多,已经够了。



    “放官的农科学子,着考功司员外郎慎重评判。”赵光逢对前来接名单中书省令史说道。



    “遵命。”令史稍稍等了一会,见萧蘧没有说什么,便离开了。



    考功司是吏部的一个下属机构。



    每年年中,诸州别驾或长史先召集辖区内官员,当众宣读每个人前一年的功过,议其优劣,评定等级。



    当众宣读之时,如果有异议,可当场提出,然后“众议”。



    考评共分九等,评定结束后,刺史审核无误,由朝集使带至京城,递交给门下省。



    以上是外官。



    在京朝官的功过评定同理,由各衙署主官负责,提交门下省。



    门下省再转发吏部考功司。



    考功司郎中最终确定在京朝官的功过等级,员外郎负责诸道州外官功过的评判。



    天子指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一般是宰相——检校、复核这两位的评判。



    又有给事中一人,监督京官的考评、审核过程;中书舍人一位,监督外官的考评、审核过程,并记录在桉。



    制度是严密的,有人评判,有人审核,有人监督,还留有文字记录。但在实际操作中,宰相的意见是最重要的。



    赵光逢让考功司“慎重”,说得比较隐晦,其实就是让他们别故意使坏。



    圣人的态度,无人不知。



    进士扎堆的吏部,可别乱来,若事情做得难看了,政事堂的宰相们也要受牵连,故稍稍提醒一下。



    萧蘧见没什么事了,打算起身离去。



    赵光逢连忙拦住,道:“亚隆河谷之事,萧侍郎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说起这事,萧蘧有点想笑,但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因此一脸肃然道:“圣意册封延孙为忠勇亚隆王,吐蕃那边亦无反对,愿拥延孙为主。对朝廷而言,惠而不费,有何不可?”



    当然,单说这事确实没什么可笑的。



    吐蕃四分五裂,割据战乱不休。但时至今日,只有极少数由农奴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新贵族称王称霸,绝大多数官员、军将、贵族仍然以赞普下属自居,没有自立。



    这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中原有点不可思议,但吐蕃自有国情,属实正常。



    从亚隆河谷赶来的使者们已经与延孙见过面了,过程比较顺利,最终决定拥延孙为赞普。如今只需派人回去知会一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