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江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的可能性更大。



    大食人,并不仅仅经营本土与大夏之间的长途远洋贸易。



    大夏内部各州、周边各国之间的船运,也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殿下,朝廷越来越重视海贸了。这个买卖,实在太惊人。若非来到南京,实难相信。”魏王府长史王贞白手握酒杯,凭风而立,十分潇洒。



    邵勉仁看了他一眼,道:“这酒还是少喝为妙。”



    放荡不羁的才子,就是这个样子。



    王贞白的心中,对前唐还是有相当留恋的,邵勉仁很清楚这点。若非他多番延请,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出山,到他这个没甚前途的王府担任幕僚。



    此时他手中握着的,是用龙脑油(樟脑)调制的所谓“香酒”,在士人之中非常流行。



    邵勉仁觉得此物怪怪的,不愿喝,也劝王贞白不要喝。



    “殿下。”王贞白笑了笑,将酒杯藏在身后,道:“《致治·地理》中提到,天气一年冷过一年。这么多年下来,仆也有同感。就以江西为例,沼泽退去,淤出了不少陆地。百姓争相垦之,收获颇丰。如果这么继续冷个几十年,江南会变得更宜居、更舒适。田地更多,物产就更多,外洋商人也会更多。”



    “你说得不错。”邵勉仁看着浩浩荡荡的大江,道:“别的不谈。而今天下各处皆用煤,北方河流少,能用船运的地方不多。有些州县,甚至在用马车、骆驼运煤,价钱非常昂贵。”



    “再说这铁器。杨行密在宣州所置之矿监,打制出来的铁器、甲仗,顺流而下,一船可运数万件,数日即抵达南京、广陵,还非常便宜。”



    “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等,有江河水运之利,一切都太方便了。”



    交通运输成本,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生产端需要降低运输成本,销售端同样需要降低运输成本。



    在这方面,江南的优势真的太大了。不仅仅是运输干线长江,还有众多支流,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水运网络,天然适合发展工商业。



    邵勉仁在南京七年,对江南的水运之利知之甚深。



    在去年,他直接上疏,请在南京建船坊,大造船只,以通海贸之利。



    圣人许之,但没有让朝廷直接出面,而是令安南商社派人至江宁府,觅地建船坊——如果建成,这家商社就拥有泉州、南京两处码头及船坊,实力不可小觑。



    “殿下曾有言,以江南之财货,养北方之劲兵……”王贞白说道。



    “这是圣人的原话。”邵勉仁打断了一下,更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