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晚唐浮生 !



    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



    过了中秋节后,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下到田地中,与家人、部曲们一起收割。



    老实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在当募兵的时候,孔二压根不会下地,也看不起这种事。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他就愿意干了,而且干得很卖力。



    原来,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



    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当然,这是分地方的。



    在南诏的两京区域,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农具的生产、应用也十分广泛,总体产量并不低。



    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如推行郡县化、大量移民、清理户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腾州、曲州五地。



    在种植品种方面,云南以稻、麦、杂粮的轮作为主。



    就这一点来说,甚至比中原还先进。



    在北方区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种。进入唐代以后,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中晚唐以来,甚至急剧增加——平心而论,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产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尽可能取代粟米。



    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区域外,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下辖建水、通海、江川、温富、八平五县)的地方,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经过两三年的适应,直接稻麦轮作。地力不够的时候,再种杂粮缓一缓,如此循环,渐渐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兴,收着收着,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



    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来,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几百户总是有的。



    擅长的东西很多。



    有铁匠,专门打制农具,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制作衣服乃至各类皮革制品。



    有木匠,可以打制各类工具、家具,甚至修建房屋。



    有裁缝,尤善制作吉贝(棉布)服饰,毕竟拔汗那就多这类东西。



    还有铜匠,专门制作铜器,而铜的来源则是昆州。



    最近一段时间,昆州附近陆续发现几个铜矿,最大一处位于新设的陇堤县(今石林)。



    不过,今年通海州也发现了铜矿,位于通海县东北方(今华宁县境内),燕王已派人前去勘探,确定矿山范围,准备开采冶炼。



    其实,云南多矿,又何止这几处?早在四年前,王师攻占云南之时,圣人就派人四处探勘,广寻矿产了。



    几年下来,成果还是有一些的——



    姚州南边的山里(今双柏县境内),有人找到了铜,试开一炉,煎炼成汁之时,上浮者为红铜,下沉者为银。云南道、姚州二级官府欣喜若狂,飞报圣人。



    大理府那边也发现了铜矿,主要位于洱海那边的山里。



    剑川都督府境内,当地有土人冶炼“紫铜”,朝廷闻之,遣人查验,果然有矿。



    ……



    云南几乎全境有铜,每个州都有,区别就是大小罢了。



    而随着这些铜矿的发现(往往伴生金银铅锡等金属),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不可能再放弃这个地方了。



    接下来,云南面临的将是蜂拥而至官人、商徒、军士、百姓,这个天南之地将迎来大洗牌,产生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化。



    金银铜,朝/>
    几年下来,成果还是有一些的——



    姚州南边的山里(今双柏县境内),有人找到了铜,试开一炉,煎炼成汁之时,上浮者为红铜,下沉者为银。云南道、姚州二级官府欣喜若狂,飞报圣人。



    大理府那边也发现了铜矿,主要位于洱海那边的山里。



    剑川都督府境内,当地有土人冶炼“紫铜”,朝廷闻之,遣人查验,果然有矿。



    ……



    云南几乎全境有铜,每个州都有,区别就是大小罢了。



    而随着这些铜矿的发现(往往伴生金银铅锡等金属),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不可能再放弃这个地方了。



    接下来,云南面临的将是蜂拥而至官人、商徒、军士、百姓,这个天南之地将迎来大洗牌,产生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化。



    金银铜,朝廷都快想疯了!



    铜矿资源的丰富,极大提升了铜匠的地位,不少人甚至被赦免了奴隶身份,成为百姓,可谓人生的一次飞跃。



    马车之上,阿力也转头看向田里的孔二。



    两人目光对视之后,他又很快移走,作为刚刚被赦免奴隶身份的匠人,他的内心还很自卑,下意识不敢抬头挺胸做人。



    不过这片土地是真好啊。



    拔汗那几乎看不到的水稻,在这边遍地都是,产量还贼高,养活了太多人口。



    更绝的是,云南百姓开发出了很多在他看来根本不适合种地的丘陵农田,并不辞辛劳,提水灌既,收获粮食。



    若拔汗那百姓有这种劲头、这种技术,怕是一百多万人都养得。



    马车摇摇晃晃,慢慢前行。



    穿过了丘陵,入目所见到处都是鲜红的水果、金黄的稻田。



    下到了河谷,村落中的鸟鸟炊烟让人心神迷醉,这是生活的味道。



    靠近了城池,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充耳不绝,更有那大车小车,满载粮食、果蔬,送入城内,给贵人们享用。



    这个地方,虽然暂时还没拔汗那繁荣,但看这突飞勐进的势头,早晚的事罢了!



    ******



    马车进城之后,停在了一处气派的府邸面前。



    守门军士仔细检查了一番,挥了挥手,让他们进去,最终停在了一处球场上。



    这是燕王府,掌握通海州最高权力的男人所住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处住所。在西南边的山里,还有一处别院。



    这两处都是朝廷派人设计,征发百姓、俘虏修建而成,足见燕王在朝中的能量。



    “东西带过来了?”王府长史任圜匆匆赶来,问道。



    “拿来了。”工头立刻掀开盖在车厢上的篷布,恭敬说道:“首批香皂,全在此间了。”



    任圜缓步过去,拿起一块,轻轻嗅了嗅,道:“和拔汗那带回来的那批不一样啊。”



    工头曹三郎躬身说道:“长史勿怪,通海州找不到那些香叶、精油,只能代之以本地花木。另者,这批香皂所用之油是猪膏,并非齐墩果所榨之油。”



    “原来如此。”任圜点了点头,随后又将曹三郎扶起,道:“无需如此。既已制成,你便是官人了。”



    “谢长史,谢殿下厚恩。”曹三郎喜极而泣,激动不已。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