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明清的货币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量其价值,所以当海外白银过多流入时,引发通货膨胀;流入少时,又通货紧缩。



    因为明朝政府货币政策的缺位,没有白银法币,你是无法进行调控的,只能眼睁睁看着。



    换句话说,明朝事实上的主流货币(银条、银块、银砖、银冬瓜、银豆子等等,各种奇形怪状的白银)的发行方在海外,而不是明朝政府。



    明朝政府没有金融主权。



    到了明末,因为日本锁国令的影响,流入明朝的白银大大减少。明朝中期都没出现的银荒,居然在明末出现了!



    为什么呢?当时明朝对外贸易是顺差,白银持续流入,怎么会明末比明朝中期还缺银子呢?



    因为很多地主、商人把白银铸成了银冬瓜,收起来了。



    时局混乱,没有好的投资方向,于是士绅们干脆把白银藏起来了。



    白银藏起来后,市面银根紧缩,引发大萧条。我们都知道,大萧条的时候,持币为王,士绅们预期未来白银会继续升值,于是继续持币,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



    但老百姓交税要用白银啊。怎么办?凉拌喽。



    归根结底,明朝既然选择了银铜复本位制,但却没有发行白银法币,而收税渠道又不畅,社会上一会通货膨胀,一会通货紧缩,政府无力干预——恕我直言,明朝官员根本没意识到要主动进行干预,他们就没这个金融知识。



    当时欧洲、中东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都有铸币税,是政府一个十分重要的财源,但终明一朝,白银大量使用,收税单位、会计单位上甚至都是“两”,但却对这块肥肉无动于衷。



    不但没铸币税,还他妈有火耗亏空,这是何等的卧草!



    明朝灭亡后,清朝几乎照抄了明朝的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



    满清也没有白银法币……



    但这种金融制度好吗?当然不好了!



    到了清朝后期,中国市面上大量流通外国银币。



    外国银元规整划一,成色和重量较为恒定,计算和携带方便,深受商人欢迎。



    最关键的一点是,白银你得称重。



    银元论个数,不论重量,哪怕银元磨损了,重量减轻,它仍是一元,使用价值不变,故深受商人欢迎。



    这里额外说一句。



    清朝并不一直是白银入超国。



    事实上从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因为欧洲市场需求减少,中国茶叶、丝绸、瓷器出口锐减,再加上鸦片流入,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外流白银。



    然后一直持续到1856年,长达48年。但这也只是回光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