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草原三城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反应部队?因为等冗长的军事动员、物资征集、兵员调动完成时,事情很可能已经不可收拾了,故需要一支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各种物资充足的部队,在第一时间投入战场,介入干预,争取时间。



    古代很难做到这点,而且军队的投送能力、运动速度也不行。如果决策时再拖延一下,等大军出动时,搞不好半年已经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草原核心区域派驻一支军队。人数不需要多,够精锐就行,以尽可能减少物资消耗,毕竟那边补给不便。



    平叛的主体还是各草原部落兵,朝廷派驻的精兵只是起监督作用——当然,该上的时候还是得上,不然会让人轻视。



    “在哪些地方筑城比较好?”看完之后,邵树德问道。



    他心中其实已经有点谱了,但他还想听听杨爚的意见。



    “一者,可控扼四方,往来方便,行军快捷。”杨爚说道:“二者,水草丰美,最好能够种一些粮食,以为持久计。三者,地势上要易守难攻。如果第三点做不到,以一、二为重。”



    毕竟草原大体上非常平坦,想在符合前面两点的同时,还要易守难攻,有点难了,故必须有所侧重。



    “杨卿试在图上指出。”邵树德说道。



    “黑城子既已筑城,且有陛下行宫,可为一地。”杨爚说道。



    黑城子在后世额尔德尼召以西七十里,曾经的回鹘衙帐,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当地也确实可以种粮食,而且建极十四年就开始种了。



    “阿尔泰山一带,可觅地建一城。”



    这个地方修城驻军其实很有必要。一者可从北面震慑北庭诸蕃部,让他们心理上有股压迫感,别想着逃跑。第二,亦可统合当地的可萨回鹘部落(未西迁的部分),与黠嘎斯人争夺影响力。



    而且,这一带有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在后世叫科布多,清代漠北三城之一就设在此处。



    “回鹘可敦城,可重修,作为一城。”



    这个可敦城,并非阴山北麓的那个可敦城,而是回鹘人在克鲁伦河流域修建的城池,大致位于后世外蒙乔巴山以西、温度尔汗以东。



    现已废弃,只留断壁残垣。



    后世辽国人也看中了这个地方,于是重修可敦城,以为西北路招讨司的理所,并迁移各族百姓过来定居,鼎盛时期驻扎了两万兵。



    “以可敦城为镇州,军曰建安。”



    “本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两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



    这个驻军规模可能有所夸大。因为后世苏联在蒙古考古,发现城池并不算大,塞不下两万兵。但考虑到契丹人会游牧,可以以可敦城为核心,在一定范围内牧羊,这就提升了人口基数。



    两万兵是没有的,两万丁壮可能是有的。



    一百年后的契丹人就已经明白,要想真正控制草原,你就必须筑城、驻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