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移民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到的“武人”,当然是指圣人交给的那万把人了。



    军队是交给你了,但他们愿不愿意留下,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西域吃沙子的。



    “这确实是首要之务。”邵嗣武叹道。



    圣人现在允许他掌军,甚至鼓励他培植私人军队势力,但这却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老兵要,新人也要,跟着过来的大族子弟也要,如何把这些人捏成一个整体,非常考验他的水平。而且,这还需要时间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事已至此,便没有回头路了。”刘勉说道:“拉拢人心、培植党羽、多立战功、提高威望,殿下谨记。”



    邵嗣武点了点头。



    “圣人那边,一定要多去,多问安。你是儿子,儿子孝顺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圣人老了,他格外看重亲情,多走动只会有好处,不会坏事的。”刘勉又叮嘱道。



    “得先生相助,大事济矣。”邵嗣武在马背上转过身来,恭敬行了一礼。



    刘勉侧身避过,微微叹息。



    赵王的这番做派,让他想到了当年的朱友裕。世事无常,沧海桑田,这次他不能再失败了……



    ******



    高昌城外,最早抵达的工匠们已经搭起了炉子,叮叮当当敲成一片。



    《北史》上提及高昌有磁铁,故打制出来的镔铁刀具质量上乘。



    姑且不论镔铁刀与磁铁的关系大不大,但高昌的冶铁业比较繁荣也是事实。最早一批中原工匠抵达后,立刻给他们送了地,还尽是靠近井渠的好地——高昌从来不缺地,只缺水,有井渠灌既的土地,从来都价值不菲。



    随后,朝廷征发役徒给他们修建了房屋,支起炉子,开始打制各类铁器。



    冶铁所需的燃料暂时仍然是木炭,与高昌本地铁匠一样。



    考虑到这边干旱的自然环境,伐木需要到北边的山上,路途相对较远,成本较高。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换成煤炭。



    邵树德听高昌本地人传闻,有些山上经常着火,山洞冒出浓烟,派人去查探一番后,才确定是煤炭自燃。



    这说明本地是有一定规模煤矿的,这就解决了来源问题。



    当然,目前大夏使用煤炭冶铁打制兵器的,只有修武一地,其他地方仍然使用木炭,以确保质量。



    时至今日,在邵树德的反复说教下,工匠们虽然无法证明,但已经渐渐相信是煤炭中蕴含的杂质影响炼铁了。并且,侧面的证据也不是没有,比如冒黄烟等等,只不过没有决定性证据罢了。



    在这种事上,邵树德不愿多说,因为他也没有证据。



    多年以来,他一直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求人们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尽量使用逻辑思维。没有证据的事情,便不能完全采信,哪怕看起来很像真的。



    当年魏家的铁匠提出煤炭杂质影响铁器质量的“假说”,就因为没法证明,始终没有得到“夏王赏”。



    但随着外围证据越来越多,工匠们开始逐渐认可这一假说,并试图寻找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