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铎鞘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


    “杨昶!”郑仁旻看向杨干贞,道:“拿着元的铎鞘,带上你的兵马,夺下雅州城。若夏人攻来,你就与他战。用郁刀斩下他们的头颅,用浪剑刺穿他们的心脏,用马蹄践踏他们的躯体,用鲜血祭祀这柄铎鞘。不要怜悯他们,他们既然敢于抵抗,就要做好死的觉悟。去吧,一路打到成都,元就在你的身后,十万大军就在你的身后。剑南是大长和国的福地,攻下来之后,可以让你当真正的东川节度使。”



    “末将遵命。”杨干贞稍稍犹豫了一下,应道。



    ******



    从黎州到雅州接近三百里,杨干贞将部队交给子侄辈统带,自己轻车简从,数日即到。



    “雅州是铜墙铁壁吗?打了十天了,居然拿不下来。”甫一见到弟弟杨诏,杨干贞便拿着马鞭噼头盖脸打了下去,丝毫不顾忌有外人在场。



    杨诏硬挺着不说话,等兄长打完后,才说道:“地势如此,我能有什么办法?”



    杨干贞冷哼一声,看向西边。



    今天起了大雾,对进攻是有利的。事实上这几天一直有雾,不然的话,他们也不可能在两天前攻破山腰处的夏军营垒,进抵城下。



    此时浓雾之中鼓声阵阵,厮杀之声不绝于耳,显然惨烈的攻城战仍在继续。



    “死多少人了?”杨干贞问道。



    “六千七百多。”杨诏说道:“咱们自己的人只有两千。”



    听起来似乎不多,但这只是死的人,伤的人呢?



    杨干贞目光一扫,前方浓雾之中,已经有排着长龙的夫子抬着伤兵下来了。



    伤者或哀嚎,或咒骂,或哭喊,让杨干贞直皱眉头,太影响士气了。



    伤兵营地边缘,还有许多人在唉声叹气。



    他们身披毡皮,头发撮在一起,总为一髻,用头囊包裹在一起。



    这发饰其实与南诏差不多。



    唐代很多人去过南诏,回来后介绍了当地的风俗。



    就衣服而言,“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因为南诏畜牧业的比重很大,养殖牲畜较多,因此盛产皮毛,自然要物尽其用,毡皮是他们重要的衣物原料。



    就发髻而言,与唐人戴幞头一样,他们也会把头发包起来,但又有不同,差异主要在发髻样式上。



    他们很可能继承了古滇国人的椎髻风格,头发整体撮在一起。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在发髻边缘还会撮出角来,用红色绫缎制成的头囊包裹。如果是下级官员或普通百姓,不许撮角,头囊也是白色绫绢。



    女人的发式则又有不同。她们的头发不是直接盘在一起,而是分编后再盘绕。



    髻上多缀饰品。如果是贵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