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些县乡修好了,有些没有。”



    “拓跋大郎懂得不少。”刘三说道。



    拓跋彝敏闻言有些郁闷,我当年在淮南,好歹也是将校家庭出身,不比你这田舍夫懂得多?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刘三去过河东,也算见过世面了。



    “再说这长夏商行,其实是内务府的产业。内务府知道么?”拓跋彝敏问道。



    刘三摇了摇头。



    “就是给天子赚钱的衙门。”拓跋彝敏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又道:“他们运鱼干来关中,其实是败笔,以后应该不会这样做了。但前些时日运了一批海象牙过来,很快被人抢购一空,赚疯了。”



    刘三听了还没什么,但他儿子刘大壮却为之神往:生活在海里的象,那是什么模样的?



    拓跋彝敏注意到了大壮的神色,说道:“你若愿意,可以去当武夫。平海军一直在招人呢。”



    刘大壮有些意动。



    刘三直接打了他一巴掌,怒斥不已。



    拓跋彝敏、彝超二人笑得乐不可支。



    不远处的驿道上响起了一阵马蹄声。随后便是大队车马,车上载着人和货物,百十个总是有的。



    拓跋彝敏一愣,下意识走上前去观看,心中想着莫非是从蜀中北上的?



    因为他们从南方过来,而那条驿道是通往蜀中的……



    夏随唐制,并不限制百姓迁移。



    《唐六典》中有“乐迁之制,居狭乡者,听其从宽;居远者,听其从近;居轻役之地者,听其从重。”



    安史之乱前,百姓迁移还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因为当时收税是租庸调制,府兵也大行其道,但全国范围内迁移的人口仍然很多,主要是去往淮南及长江南岸这一片。



    安史之乱后,府兵制早就完蛋了,且收税实行两税法,人口迁移更加频繁。且之前严格限制的两京、边境军州也慢慢放开了,人口迁徙的条件更加宽松。



    不过有一说一,制度上允许你迁移,但真正有行动力的还是少数,除非战火烧到头上。



    “敢问……”拓跋彝敏上前刚说了半句,就被人打断了。



    “莫多说了,南诏兵过了大渡河,气势汹汹,黎州城都被攻破了。”



    “雅州也快了,我们到成都时,已经有雅州人逃过来,说那边快被围上了。”



    “雅州定然保不住的,这次官军打得太差了,一触即溃,贼人气势好盛,连连追击。”



    “我看成都都保不住。”



    “成都肯定保不住,南诏不会杀到汉中吧?”



    “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