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军屯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氏叔琮凝眉沉思。



    安史之乱前,武夫们其实是愿意军屯的,但现在么,多半不愿意。那么只能靠百姓了,但当地形势复杂,危险很大,一般的百姓可稳不住,最好是有一定战斗力的百姓,参与过战争的土团乡夫是最合适的。



    “陛下,其实无妨。”氏叔琮说道:“西域群丑,也就那么回事。臣以为,灵州土团兵还是有点底子的,至少眼下这一代人还凑合,不会上阵即败。招募一些家里地少的土团兵,举家西迁,只要给个几十亩地,还是有人愿意的。”



    “少地无地百姓多吗?”邵树德问道。



    “陛下。”司马邺在一旁回道:“臣主理财税,对灵州田亩之事还算清楚。陛下虽倡行长子继承家业,但父母爱子,总有不愿孩子背井离乡的,于是将家中田亩或均分,或分一部分出去,这类人并不少。在田少的地方,有的土团兵家中不足十亩地,日子过得很艰辛。关西数十州,可多张布告,多给赏赐,凑个几万人过去不成问题。”



    其实还是前唐招募长征健儿那套办法。



    玄宗时期,府兵制已经完全败坏。府兵家中要么耕地数量锐减,不足以支撑训练、服役、置办器械的开销,要么自己破产逃亡,不再给朝廷卖命了。



    这个时候,唐廷就要做出改变了。白嫖的府兵不能用了,那么就要上募兵。但在西域驻防领工资的募兵也不现实,当地产出有限,战事又频繁,不可能支撑得了大规模的雇佣军,那么最好改变一下发工资的办法。



    长征健儿应运而生。



    朝廷招募长征健儿,算是给了破产府兵一条出路。他们的战斗力或许不如太宗、高宗前期的府兵,但终究有些底子,也有战斗经验,应募长征健儿之后,可以把家人都带上,到西域后分得田地、屋宅。



    田地多分布在军镇附近。而军镇多处于交通要道或者水草丰美之处,大伙的装备由朝廷发放,偶尔领到一些粮食、布匹补贴,终身免除赋役。



    家人可种地牧羊,他们本人原则上不用种地,但实际上也会帮着家人耕种,有时候也会耕种公家田地,即军屯。



    闲时则集中训练,作为正规军的补充存在,不会像府兵时代那样长期在外征战,搞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扯澹事情,负担大大减轻。



    严格说起来,有点像卫所兵。不过是相对有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