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录取了七十人,你可以降到二十余人,但邵树德觉得这样太折腾。每年都考,第一年没考上的学生直接就住在京城不回家了,如今甚至有在洛阳、北平住了十年之久的外地士人,实在有些夸张。



    还不如改为三年一考,明年三月没考上的,麻利点回家,两年多后再来。



    “诸位师长可有意见?”邵树德说完,看向众人,问道。



    “陛下圣明。”陈诚带头回道。



    “陛下圣明。”其余几人也陆续回道。



    失望么,肯定是失望的。他们还好,天下士人肯定更加失望。但说实话,现在就剩南方和西域一些地方没打下了,让你们去那当官,去不去?很多人怕死,多半就不去了。



    那就别叽叽歪歪!



    邵树德只关注武夫们的情绪,文人的统战价值,就当前而言,远远不如武夫。



    而经过今天这么一番商议,考试内容及流程大致也定下了:



    第一场杂文,考两道题,诗赋歌论表笺疏等多种体裁中随机抽取两种,考察你的写作能力。其中,表、笺等更是标准公文写作格式,作为预备官员,肯定是要精通的。



    写得文辞通顺即可,但你最好有点文采。考官也是人,在录取名额一定的情况下,文采好的肯定更能博取好印象,关键时刻或许就发挥作用了。



    第二场帖经,邵树德有点犹豫是不是增加几道题,毕竟题目越少偶然性越大,但最后决定明年还是考五道题,对两道即可——这是客观题,有标准答桉的。



    第三场对义,考五道经义解释,算半主观半客观题,对三道才算合格。



    第四场策论,一般是针对实际事务,写下你的见解、剖析、推论或解决方案。



    考试难吗?看起来不难。但大夏礼部每年给一百个名额,还真招不满,刷掉最多的居然是帖经,即五道填空题难住了至少两三成的人,做题家们不给力啊。



    当然,这或许和风气有关。



    即便盛唐之时,士人们也很喜欢出去玩,闷头在家读书的比较少。



    晚唐之后,因为时局的关系,很多文人还要花时间练武。



    比如理蕃院主簿刘去非,这厮明明是个文人,担任县吏,但“性粗鄙”,熟习骑马射箭,勇于近战搏斗。



    这种文人,与做题家完全是两个路数,你让他默写填空,五道题对两道已经不容易了。但换成明清的读书人,正确率一定大幅度攀升,甚至五道全对都是易事,因为考试时并不会选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



    简单来说,此时的文人,与明清时相比,武艺更出众,读的杂书也多,有的人甚至喜欢看兵书。且因为要考诗赋的缘故,文采也更加华丽,而这种文采华丽,也带来了性格、气质上的超脱、随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