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 动物的民主制度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直播间有不少的专业人士做出的解答,同样的,也正如他们所说,毕方说拉丁学名并不是为了装逼,展示自己会多种语言的能力。

  “会一点拉丁文,几乎是每一个动植物研究学者的必备技能。”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所有的专业物种学名,全都是由拉丁文构成的。”

  “大家都知道,一个动植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为了方便研究,科学家就需要一种全世界唯一的名字,最后大家的选择就是用由生物学家林奈创造的双名法,也就是属名和种加词两个拉丁词组成。”

  “属名的作用是表明一种动植物所在的属,种加词则是用来修饰属名,表示这个种的特性。”

  “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土豆,学名叫sonumtuberosum,其中sonum,表示它是茄属的,种加词tuberosum意思是‘有块茎的’,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有一种奇怪的茄子,它的下面有块茎。”

  “还有一些植物的种加词是edulis,意思是‘可食用的’,比如冰激凌豆,inga,edulis,翻译过来就是一种可以吃的豆子。”

  “甚至还有像deliciosa,这种意思是‘美味的’的种加词,比如我们华夏的Aidiadeliciosa,意思是美味猕猴桃。”

  毕方继续道:“至于为什么会选拉丁文,不是因为生物分类的开创者是拉丁人,而是基于拉丁文的一些显著优势,比如不常用。”

  不常用?

  这也是优势?

  许多人摸不着头脑。

  毕方笑道:“没错,这就是优势,作为一种死语言,除了梵蒂冈外,拉丁文不是任何国家的官方语言,也几乎没有人以拉丁文为母语。”

  “这就导致了拉丁语非常稳定,无论是地位,还是语法甚至是单词的拼写。”

  “世界流行语言变化过很多次,古代的时候法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都流行过,近代德语也牛过,冷战时期的俄语也是一大语种,现在丑式英语最流行,未来可以预见的是汉语大热。”

  “在主流语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拉丁语就显得很‘中立’,对谁而言都是外语,学一门就可以看懂很多东西,‘没有活力’在此时反而成了优点。”

  ….“大家都知道,一门有活力的语言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它也无法表达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可是你写的文字怎么能保证一千年以后的人还能读懂呢?咳咳,当然,这种变化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要排除在外,至于为什么,这个我们待会再讲。”

  毕方停顿了一下,接着道。

  “所以,对于中文以外的文字而言,就像莎士比亚的原文,对于现代央国人其实已经开始有些理解上的障碍了,而其中的时间跨度还不到四百年。”

  今天命名了一个东西,明天这个单词就变得谁都不认识了。

  这就是大部分表音文字切实存在的问题,变化的太快,几百年的时间就会出现后人看不懂的情况。

  “拉丁语就没这个问题,有什么用法都写在千年前的古罗马字典里了。”

  “大家都不是以拉丁文为母语,一家之言就想改语法或者单词拼写那是不可能的,一千年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其次是词汇量的丰富,我们学英文,要是能记下几千个单词,就可以轻松过四级了,可拉丁文的词汇量则多达百万,给全世界三十多万种植物命名绰绰有余。”

  “这就是为什么基本研究动植物分类的都会拉丁文的原因了。”

  “汉字嘛,这个其实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区别,甚至不仅如此。”

  毕方组织了一下语言,接着开始阐述。

  倘若说类似于英文这样的表音文字,五六百年就会让人看不懂,那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就有相当程度上的优越性了。

  莎士比亚的文字不过四百年,就对现代人产生了上的障碍。

  可对华夏人而言,这样的障碍出现,要一直向前推进到超过三千年的尚书。

  这对使用表音文字的外国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表音和表意的不同。

  最典型的表音文字——英文,音和字是一样的,能读就能写。

  华夏人在民国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万,给全世界三十多万种植物命名绰绰有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