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朱高煦的我感觉大法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确定了重量,剩下的事情,就更简单了。

  让他们直接铸造一个重量10斤的圆形炮弹,那还是很简单的,对于毕中他们来说还不是手到擒来。

  有了这个10斤重的铁球,那么火炮的口径,也就很容易就确定下来了。

  这火炮的口径,大概快120mm的样子,不过朱高煦不准备以口径命名,而是把它暂时称之为10斤炮。

  至于火炮的身管长多少,这个朱高煦就没得办法了,只是知道绝对没有两米长,这就需要他们去慢慢试验了。

  朱高煦给出的建议是五尺(明朝营造尺32厘米)-6尺间,毕竟只能凭借着他的印象知道那炮不长。

  炮管厚多少,朱高煦同样不清楚,给出的建议是前细后粗,最前面的炮口厚度,直接就参照炮弹的半径来。

  这燧发枪炸膛了,除非特倒霉,基本上都能够活下来。

  火炮可就不同了,除非特幸运,否则都是活不下来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多造几门,挨个的试验,看哪个长度的威力最大、寿命最长、炮管多厚合适……

  综合多方面考虑,最后才能确定具体的长度,这样做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耗费时间。

  所以,眼前这门模型火炮的炮身,其实就是个样子货,完全是按照朱高煦的我感觉、我估摸大法来的制造的。

  不过,朱高煦看着眼前的模型,觉得和后世看到的样子差不多了,大差不差!

  还好,青铜回炉重造,还是比较容易的。

  接下来的多次试验,朱高煦所耗费的,也就是燃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罢了,当然还有初期的几千斤铜料!

  至于一门火炮的造价要多少钱,要知道,这时候一斤的铜钱也就150文左右,也就是说一文钱重4克左右。

  而且现在使用的还是洪武通宝,因为朱高煦他老子朱棣,这会还没有铸造永乐通宝呢。

  当然这一时期,朝廷为了推广宝钞的使用,是禁止使用铜钱的,但这只是制度,至于是否严格执行,那就……

  一两银子能够兑换1000文铜钱,也就是说一千两的银子能够兑换4吨的铜钱(铜钱并不是纯铜),因为青铜炮使用的青铜也不是纯铜,在这里我们就姑且认为他们相等吧。

  如果一门火炮,炮身重量达到500公斤的话,单单这炮身的价格,就是价值125两白银。

  这样算的话,整套成本应该不超过150两白银,当然这只是粗略的估算!

  具体的成本,还要等到真正的定型,批量生产之后,才能够具体的算出来。

  但是这个估算的成本价格,让朱高煦瞬间就充满了信心。

  这段时间,朱高煦可是赚取了巨额利润,等到他自己估算出这个价格之后,第一感觉竟然是好便宜啊!

  而且,占大头的还是炮身的青铜材料成本,等到他派往云南的人找到了铜矿,那利润简直不要太大,这一点让他内心大呼:发了!

  “不错,这模样和本王想象中的差不多,不过这实物,大概什么时间能够造出来呢?”朱高煦围着这门模型,转了一圈后问道。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