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看似“送人头”,实则在挖坑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京城外,返回青竹庄的大路上。

  耿金玉满是好奇地眨巴着一双美丽的双眸,盯着肖章看了好半天。

  “元敬哥哥,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终于,充满好奇的她,还是打破了马车内的宁静,对着肖章发问了。

  听到她的问话,肖章坏坏地笑着:“你猜呢?我这葫芦里,你猜我是卖的什么药呢?”

  “猜不出。”撅起樱桃小嘴,耿金玉道:“你若想做生意,既有定王、何须再去寻那高太尉。你那生意若真的能一年翻倍赚钱,又何必便宜了那个高太尉呢?”

  “因为高太尉足够贪,脑子又没那么灵光。”

  还是坏坏地笑着,肖章道:“这桩生意确实可以赚大钱,成倍地、翻着滚地挣钱。但是呢,起步阶段,需要有法令支持才行。这个法令如果定王去提议,必然遭到其他三王反对。而让高太尉去提,则会阻力小上许多。富贵险中求,以高仕群的贪性,他会全力出手来做此事。”

  开办钱庄或者银号,是如今留在高仕群手中,那份融资企划书的核心。

  将核心的资料,拱手送人、送给的人还是高仕群那样一个贪官。

  难道,肖章是真的疯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梁朝不是没有聪明人。

  不是没人想过,要改变如今这种一切都以现银为主,十分不方便的交易方式。

  可是,大梁朝历代以来。

  对于国库、金银的管控,就像是护着玉玺一般的戒备森严。

  大梁为何会如此重视金银的管控呢?

  其一,大梁之前的大宁朝,崩盘的开始就是国库亏空。

  当时那个大宁朝,前两代皇帝曾经搞出过一个盛世。

  有盛世,按道理说,国库应该是充盈、丰足才对。

  偏偏地,大宁朝的盛世,其实只是浮华表面、徒有其表。

  到了其第三代、最后一个皇帝时。

  前辈人制造出的假象,因蜀地盐运中金银不足以兑,彻底被击破。

  一石激起千层浪,伴随着蜀地闹钱荒。

  大宁朝各地门阀、豪族,纷纷开始囤积金银。

  本来金银现有量就少,再被豪族、门阀一囤积。

  事态最后,发展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状况:大宁朝廷,连给官吏发工资,都只能用铜钱、铁钱。想要金银,那是一锭难求。

  梁太祖,当时是殿前司都使,也是冀州门阀出身。

  当时他们赵家,自然也在囤积金银、以求自保的门阀列表中。

  因有了大宁朝的前车之鉴,所以自打梁太祖发动兵变、登上皇位以后。

  大梁朝对于金银管控,便立下了铁一般的十三条规矩。

  这十三条铁律中,有一条金银通兑,唯可经各地布政司或匠造局。

  凡民间私兑金银,视同谋反、诛灭三族。

  灭三族啊!

  那么重的罪,自然没人轻易的再去尝试。

  曾经在梁武帝变法期间,有河东商人提出过,要通兑改以民间为主的建议。

  可是结果呢?

 &ems囤积金银、以求自保的门阀列表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