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从此激而为反游仕、反文学之思想,则为战国晚年学术之特徵。【孔、墨初起时思想,皆针对批评贵族阶级,此则否。第二期孟子、许行时代之思想,多偏重于学术界如何对付政治界之问题,(即士之出处问题。)而此则适相反,乃为政治界应如何对付学术界之问题。(即思想智识之统治问题。)】其著者有三家:一老子,【关于老子传说之考订,见先秦诸子系年。此处不能及,只就其思想与时代关系列之。】二荀卿,三韩非。

  老子的理论,其要者,反尚智,【“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反好动,【如“小国寡民”一节。】反游仕食客,【如“朝甚除,田甚芜”一节。】皆针对当时的现象。【此种现象,皆春秋时代所无。】

  老子主张在上者无治,【其思想有似申不害,而系统大体则异。】在下者归耕。【此与许行、庄周各不同。】

  荀子则主礼治。礼为人伦,荀子则要把他的新人伦观来重定社会秩序,主去世袭之贵族而以才智为等级。【与孔、孟所言礼,其内容各不同。秦、汉以下政治,渐走上此路。】

  荀子分人为四等:一、大儒,知通伦类,明百王之道贯,为天子、三公、惟此可以“法先王”。【此如今云“先知先觉”。】二、小儒,奉法守法,为诸侯、大夫、士,此仅当“法后王”。【此如今云“后知后觉”。】三、众人,为工、农、商、贾,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此如今云“不知不觉”。】四、奸人,才行反时,杀无赦。【此如今云“反动分子”。】

  荀子主以圣为师,以王制为是非之封界,主定学术于一尊。

  韩非主法治,他是一个褊狭的国家主义者,主张一阶级的权益而谋富强。他抱有强烈的阶级观念,彻底主张贵族阶级统治者之私利。韩非为韩之诸公子,殆未忘情于其自身之私地位者。

  战国除韩非外,尚有屈原,亦为代表贵族意识的学者。屈氏为楚之大族,故屈原宁失志,不肯为游仕。此皆专志于一国一宗,与其他学者不类。

  他说上下利害想冲突,【诡使与六反。】他说圣人之治道三,曰利、名、威。他引用性恶论,【韩非乃荀卿门人,荀为力唱性恶论之大师也。】提倡反恩主义。【即尚权力的反人道主义也。】

  他要驱民于耕战,彻底反对文学言谈之士。【五蠢。韩非极重老子,然与老子意境大别。】他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即尚首功。】

  老、荀、韩三家立论各不同,然主裁抑战国末年游仕高张之气焰则一

  。又三家议论,皆已为秦、汉统一政府开先路。【此缘其时已达天下混一之境界,故其意想自与战国中期人议论别。】

  战国学术思想之转变,从孔子、墨子到荀卿、韩非,恰恰是贵族阶级逐步堕落,平民学者逐步高张的一段反影、一幅写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