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辽东——春城好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永乐十一年。

  朱瞻基十五,李蕙玉十六。

  永乐八年朱瞻基见过了胡善祥与孙丽柔一面之后,便要立孙丽柔为太孙妃。

  朱棣是不同意的,便让朱瞻基再观察一番看看。反正娶妻也要等到十五岁之后,这段时间足够朱瞻基好好的思考了。

  而朱棣也对孙丽柔很满意,说就算不能立为太孙妃也可以立为太孙嫔。

  所以说孙丽柔与胡善祥就这样被留在了宫中,与朱瞻基每日里混在一起。正好可以培养感情,待朱瞻基十五岁的时候就可以娶为妻子了。

  而大明帝国的这几年,也发展的很不错。

  藩王制度的改革与下西洋国策的推行,让大明帝国的国力更上层楼。

  消去了不少了累赘,增加了不少收入。

  尤其是那些藩王们,在朱棣借口削了十余个藩王的爵位之后。全都老老实实的派遣子弟加入了下西洋舰队,还给下西洋计划投了钱。投了钱之后,朱棣立马恢复了他们的爵位与供养。

  繁花似锦的大明帝国,在新政的几年来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

  首先是阿鲁台恢复了元气,加之猛哥帖木儿在黑水一带也站稳了脚跟。

  二人遥相呼应,让新任的蒙古大汗阿岱汗很是头痛。阿鲁台还撺掇喀尔喀七部与马哈木,试图不承认阿岱汗的汗位。

  宗室当中的一部分不满新政的藩王,以晋王朱济熺为首。盘踞山西布政使司,暗中对抗中央国朝的各项命令。还有七八个有地位的藩王,也跟朱济熺眉来眼去的很是烦人。

  而西南的改土归流与撤藩设府的政策实施了一段,虽然没有大范围的触动西南土司们的利益。但是西南的一些土司的反应也很强烈,现在用商路和利益稳定住了他们。但是国朝如果继续深入改革政策,西南也必将反叛。

  不过这些在朱棣的眼中都不重要,朱棣现在只盯着阿鲁台与马哈木的一举一动。

  而朱瞻基呢,则是在加紧训练亲军部队。朱瞻基已经能够预感到,辽东和北方草原的战事即将打响。

  “军队这两年都盼着再去北方打一场仗,国库里的银子还有粮仓里的粮食也都够用。

  我敢说大父已经开始预谋第二次北征了,到时候咱这六卫大军也要上前线呐。”

  朱瞻基看着眼前的辽东地图,指指点点的用笔开始画起了行军路线。

  胡善祥此时在安排晚上的饭食,李蕙玉也去了护卫团拿近期的情报资料。

  只有孙丽柔陪在朱瞻基的身边,顺便帮朱瞻基出谋划策一番。

  孙丽柔现在是很有信心争取一下太孙妃的位子的,她相信只要这次能够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朱瞻基就能力保她当正妻。

  “郎君不要心急,这仗一时半会儿的还打不起来。

  前几日不是说郑和将军派了先遣船队回来了么,估计陛下是要用这支船队往辽东运些粮食。只有粮食和武器到位了,大军才能出征。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才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李思诚将军与陆凤伦将军,他二人毕竟都是女真人。忠诚度肯定不如大明帝国的子民,开战之前试探他二人一番也是必要的。”

  朱瞻基看着建州卫与长春卫两个五星忠诚度标记的军卫,心中也是没底。

  “李思诚将军的儿子李显忠将军不是还在沈阳待着么,只要找个借口把李显忠将军调到顺天府,酒由不得李思诚将军不用心为咱们大明帝国办事了。

  陆凤伦将军出身女真哈达部,被海西女真视为叛徒。他是一点退路都没有的,不怕他不忠于大明帝国。当时陛下选择陆凤伦将军担任长春卫的指挥使,也是有着一些考虑的。

  传旨让陆凤伦将军率部于大军进入辽东之前偷袭海西女真叶赫、哈达诸部,把陆凤伦将军倒戈女真的路给他封住了。如果陆凤伦将军不听皇命直接造反,那更可以在大战开始之前清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这总比仗打到了一半,后院起火要强得多。

  毕竟茶啊冲实在是太重要了,地处辽东的要冲之地。向西进入长白山区控制铜、铁的产地,向北遏制黑毕竟都是女真人。忠诚度肯定不如大明帝国的子民,开战之前试探他二人一番也是必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