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各自退军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伯喈先生,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



董卓这厮虽然生性残暴,但不知为何,却对蔡邕颇为敬重。



“相国应该知道石刻经书吧?可以用纸帛把石刻上的字迹拓印下来……”



蔡邕从熟悉的事物出发,仔细解释道:“雕版印刷便是在硬木上雕刻字迹,印到纸上,装订成书,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手写抄录典籍了。”



“使用此法,印制经书,速度极快,还节省人力,日后必将大行于世!”



“若是在相国治下,刻印出第一部典籍,必将永远铭记于后世!”



“相国也将永留青史,为天下士人所传颂!”



说完这些,蔡邕双颊发烫,感觉很是尴尬。



这些话语,都是女儿蔡琰帮他想出来的,已经在家里偷偷地练习了很多遍,才勉强说得出口……



“哦,果真如此?”



董卓也知道自己以前的行为,早已惹得天怒人怨,日后史书上怕是难逃骂名。



所以,对于扬名之事,很是热衷。



“确实如此!”



一旁的王允点了点头:“此举大大方便了读书之人,日后青史之上,对于首倡之人,又岂能少了赞誉之词?”



王允此时,也暗生嫉妒,开始考虑要不要提前除掉董贼,由自己独揽功名……



“好!好——”董卓大笑一声,连连点头道:“既然如此,伯喈先生又何须赶赴北海?”



“不如就留在关中,专务此事,老夫必定会全力支持!”



果然又被琰儿猜中了!



蔡邕暗叹一声,露出一脸笑意,拱手说道:“既然有相国支持,下官自然不愿意奔波千里……”



“不过,要想雕刻版籍,就必须使用硬质木材,最好是梨木或枣木。可惜,这两种树木,在关中之地,都不太多……”



“另外,刻印一部经书,需要很多士子多番校对,还需要大量匠师仔细雕刻,这就将会消耗无数的钱粮物资……”



“最后,印制典籍的白纸价格昂贵,现在只有在山东之地,才有生产作坊……”



蔡邕一条一条的诉说,每说一条,董卓的脸色就白上一分!



到最后,董卓面皮发抖,脸色发青,转头看向王允,沉声问道:“子师,果真如此吗?”



“确实如此!”王允也心中暗惊,拱手说道:“刻印一部典籍,消耗极大!”



有些人很奇怪,年轻的时候没有钱,却非常豪爽,等年纪大了,有了积蓄,却突然吝啬起来。



就像董卓年轻时在家乡耕田,遇到羌人首领前来拜访,为了招待他们,便把自家的耕牛给杀了!



后来,退守关中,他就在郿县修筑堡坞,把搜刮来的财物尽数存放其中,还存储了足够三十年食用的粮食!



也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还有什么用处?



董卓此时,就已经有了吝啬之心,一听到蔡邕所说的种种消耗,他便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刚刚已经满口答应了下来,现在退缩,似乎有些难为情……



这时,王允与蔡邕对视一眼,拱手说道:“相国,下官以为,此举可能是刘备的疲兵之计!”



“哦,怎么说?”



“刘备或许想用此计,消耗朝廷的人力物力!”



“有道理!”董卓击打一下手掌,神色满意的看向王允——



你这话……可真是说到老夫心里去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做了……”蔡邕摇了摇头,脸色有些落寞。



“不——”王允微微一笑,露出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我们也可以借此消耗青州的人力物力!”



“刘备不是说要以北海郡国的赋税,支持雕版印刷?还要把北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儒道乐土吗?”



“相国为何不遂了他的愿望?”



如此以来,刘备就很难再利用北海郡国的物资!



也:“相国,下官以为,此举可能是刘备的疲兵之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