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拜访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凌绍看到了陆续有几只黑影跃上了蓑衣老翁的木船,定眼一看,是几只灰蓝色的鱼鹰。

  只见蓑衣老翁在鱼鹰跃上来抖落掉身上的水珠后,一手抓住了鱼鹰的脖子,轻轻一挤压,鱼鹰喉囊中的鱼就从嘴中吐了出来。

  鱼掉落在船中,还能再蹦跶几下。

  仔细看的话,能发现鱼鹰的颈部被草绳绑住了,这使得它们捕到鱼后无法滑落。

  蓑衣老翁从竹篓中摸出几条小鱼,塞进了鱼鹰的嘴中。

  鱼鹰伸长脖颈,小鱼滑落进肚,得到奖励的鱼鹰则在船弦上休息,待体力恢复些后继续入水补鱼。

  鱼鹰,又称鸬鹚,渔民们也喜欢叫它捉鱼鸟,这种鸟性情温和,从孵化出来半年左右就能入水捕鱼,而且它们还是种长寿鸟,它们普遍都能存活70来年。

  鱼鹰捕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捕鱼技巧,也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是渔民们的瑰宝。

  在渔民流传着一句话:一代鱼鹰一代渔人,意思就是培育一批鱼鹰可以陪伴渔民一辈子。

  所以哪怕鱼鹰意外死去,渔民们也会伤心,会埋葬它们。

  有的渔民家中两三代人都是用的同一批鱼鹰。

  只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像这种传承下来的技巧技艺在逐渐遗传。

  凌绍跟着王老翁上了岸,老翁拴子船绳后还遥遥大喊了一声,声音中气十足,丝毫不见年迈痕迹。“袁大鹰,早点过来,别搞太晚了。”

  蓑衣老翁也遥遥回应了下。

  跟着老翁走上一条土路,老翁向凌绍介绍起蓑衣老翁,他说道:“他叫袁青山,不过我们都叫他袁大鹰,他家里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年轻的时候爱跟我们一起山打猎。他为人很好,却也很悲惨。”

  王老翁继续说道:“有一次,我们在山上打猎,直到第三天才回来,但不幸的是,那次回来后我们才得到信息,他婆娘在我们上山的第二天难产走了,好在小孩安全接生了下来,那是他的第四个孩子。”

  “回来后的袁大鹰十分悲痛,后来就不再进山打猎了,而是接手了他父亲的渔业,培训鱼鹰捕鱼,早出晚归,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四个小孩。五十来岁的人就像是个六十多的老汉了。”王老翁叹气。

  “如今好了,四个小孩都有出息了,在外面挣大钱,多次回来要接袁大鹰出去生活,但他不去,说舍不得我们这帮老兄弟,过不惯外面的生活。”说到这里,王老翁嘴角带笑:“他啊,一直改不了忙碌的命,现在也还是一天都在湖中捕鱼,捕到的鱼也不去卖,都送给了村子里。只是啊,他时常搞到天黑才回去,家里又没人为他准备饭菜,就经常去饿肚子或者就吃几个馒头。”说到这,王老翁呵呵笑了起来。

  从湖边到村落数百米的路途上,凌绍了解了很多,他叫王显德,今年61岁了,配偶叫陈秀娟,57岁,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面工作,家里就他们两口子。

  其实整个村都是老人居多,还有一部分妇女跟小孩,青壮年们都在外闯荡拼搏。

  那些老人的子女们都想接老人去外面生活,但辈子生活在这一隅之地的老人们哪里愿意离开,又哪舍得这里的一切,没办法,村子里的年轻人就集资修了一条小的公路,直通镇里,这样他们回来也更方便快速些。

  路过村碑,进入村子,映入凌绍眼帘的是一幢幢木质的小二层,还有个小院子,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了点东西,青菜,果树什么的都有。

  村口有个小卖部,里面的货物极少,只有一些糖果火腿肠,生活用具跟少量的烟酒。

  凌绍进店里面买了一点酒跟火腿肠,毕竟空手去造访也不太好。

  一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偶尔才有一两个路过跟王老翁打声招呼

&年61岁了,配偶叫陈秀娟,57岁,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面工作,家里就他们两口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