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布列塔尼大革命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弗朗索瓦和鲁道夫早把会议的实时状况通过各种渠道传遍塞涅的大街小巷,很快,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人民们不顾军警的呵斥与棍棒,一起走上街头,很快形成黑压压的,难以遏制的洪流,呼声震天,让皇宫的水晶灯都摇摇欲坠。

  “要民权!要宪法!”

  这时,菲利普十六世才真正发觉大事不妙。皇帝背着手在朝廷踱步,坐立不安,而一旁的老杜伦立刻献计,把周边忠于王室的军队调回来,维持秩序。

  然而没几天,关于军队的动向就被鲁道夫故意透漏给了群众,还故意放出风声说,皇帝要逮捕第三阶级代表,于是次日,当市中心老教堂的钟楼敲响十点整的讯号时,一声枪响也回荡在街头,立即招来无数的回应!

  塞涅市的革命群众起义了!

  放眼望去,城市中不是硝烟,就是黑压压的人群咆哮着淹没了几个喷着火焰的街磊,大小官员的府邸一个接一个腾起熊熊烈焰,变成白日下最明亮的火炬。人们砍断了飘扬的布列塔尼王旗,升起代表民主、平等、自由的三色旗,每当皇帝的卫队用枪支击倒一片民众,后面的人就会冲上去填补空缺,直到他们用拳头、木棍甚至牙齿把士兵撂倒在地。上至古稀老者,下至黄口小儿,每个人的脸上、心中也都燃烧着一团烈焰,势必要把压迫在他们身上的一切腐朽烧尽。

  城郊的高地上,透过单筒望远镜,爱德华看着这一切,不由发怔。但他很快回过神来,在他身后,一千名革命官兵已经摩拳擦掌,他们呈散兵阵型排布在塞涅郊外的各个隐蔽处,随时准备给即将到来的布列塔尼王军一个惊喜。

  下午5时,火枪打碎了最后一个撑在皇宫门口的瑞士卫队的头颅,他不甘地跪倒下去,来复枪与长戟滑落在身边。人民冲进了皇宫,把东躲西藏的大臣一个一个揪出来,菲利普十六也知道了他士气低落的大军分多路救驾,却被革命军利用游击战逐一吃掉,很多人放下武器投降了革命。于是,高傲的皇帝不得不低下他尊贵的头颅,牵着哭哭啼啼的皇后和几个王子公主,在革命军的“护卫”和人民鄙夷的目光下走出宫殿,限制了人生自由。由马克西米连和弗朗索瓦领导的阿拉斯党人成为了统治者,宣布废除三级会议,改为国家议会,通过选举的形式选出国家领袖,同时法令的颁布必须由议会三分之二表决通过。

  老杜伦被揪出来,以叛国罪、贪污罪当场判处死刑。绞刑架上,他的身躯无力地荡在夕阳下,像一面落魄的旗帜。但周围挤满了欢呼雀跃的民众,没有人为他感到怜悯。兴许是觉得此人死不足惜,议会后来就把他的尸体丢在街头,任人民捶打,等到夜深人静,又不知被野狗咬去了几块肉,直到次日才有清洁工去收拾那一片狼藉。

  对菲利普王来说,一切都完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懦弱无能的胖子国王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失措,他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展现出一个君王应有的尊严和荣耀。他只是问看守要了一张报纸,一边啃着粗面包,喝着清水,一边在头条上上下浏览着,不时发出“哦”的声音。当他的妻儿痛哭流涕,他只是适时地安慰了他们,告诉他们不要怕,不要担心。

  被一同关押的大臣向他提议,现在议会中还有不少混进去的左右摇摆的保王党,而与马克西米连的激进阿拉斯派不同,相对温和的弗朗索瓦领导的少数阿拉斯派更希望君主立宪。如果抓住时机,书写密信一封,许以重赏,拉拢少数派并支持保王党叛变,一切还有机会。

  “不”他只是这样淡淡地,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于是来人又提出,迅速联络大陆各国君主,借他们的力量镇压革命。

  但菲利普拒绝借外国人的子弹,流布列塔尼的血。但他的大臣话锋一转,从借外国军队干涉,变成借国际舆论保障君主几贵族安全。这个提案看起来合理了许多,再三思虑下,当晚菲利普还是写了几封语气诚恳的求援信,让大臣分别寄给东帝国皇帝、伏尔加沙皇、维多利亚国王、赫斯皇帝、北地二国国王(斯维登、梅森)、半岛诸国国王(佛罗兰、维斯、西宁)、卡斯特国王和西突厥苏丹。

  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

  在遥远的另一边,当大革命的火焰终于烧上报纸头条,最终被仆人呈递给威廉公爵时,他只是不耐烦地把报纸折了起来。果不其然,当震惊大陆的求援信被大陆各国陆续收到时,一场席卷世界的血雨腥风就彻底不可避免了。

  8月5日,东帝国、维多利亚王国、赫斯帝国、佛罗兰王国、卡斯特王国向革命布列塔尼宣战。

  边境相邻的东帝国和赫斯帝国已经组建了一支13万人的联军,由赫斯西线大元帅威廉•冯•舒瓦茨总领,即日入侵布列塔尼。

  而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维多利亚无可匹敌的日不落舰队,正用他们的白帆,把蓝天一点点遮掩。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