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阁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稍微整理了形象,客气地说道:“晚辈实在是饥渴难耐了,才会有这般失态,希望前辈不要见怪啊。”说完我尴尬地笑了笑。

  老者并没有介意,只是示意着我就座,我端起了一杯清茶沏了沏,舒呼喝入,把刚刚吞下的饭润入肠肚中。

  一阵客套之后老者也再无多言,干脆长驱直入:“我也了解了些许情况,还请后生说说你是如何来到此地的?你的故乡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现如今世上是为何朝何代?当权者又为何人?”

  这一连接而的几问把我整得有些迷糊了,不过我还是听出了个大概。

  我捋了捋思绪,组织一下语言,便娓娓道来:“晚辈也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故在山洞中躲雨,谁知洞中忽现亮光,晚辈只觉得好奇,便沿着亮光走去,一直走到光的尽头,随后便来到了这里。可回头一看,那亮光便已消失不见了。往回再走,洞口已是不能通人。之后便见到了几位师父,他们就把带来了这里。”

  屋里的几位前辈听着暗暗地点了点头,我整了整姿势,胸堂往前稍微挺挺,便一连通气地接着说,连口水也不咽一下:“至于晚辈的家乡,那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丰富的地方,也是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在思想艺术上百花齐放,科技学术上百家争鸣。人们安家乐业,生活多姿多彩。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说着说着,我都觉得自己所说的甚是离题了,前辈们也是听得一头雾水一头星星的,便面面相视缄而不语,自然是不能理解我所描述的世界。

  左边较为胖点的前辈便向我问道:“后生所言甚是有趣啊!不过可否再讲得简明通俗点,我怎么听得稀里糊涂的。”

  说完那胖前辈随即抬头哈哈而笑,并看了看左右,其他的人也相为附和着。我心里也自觉得是有些好笑,便说道:“总之呢,就是国泰民安,社会谐和……”

  “不过刚刚你们口中所问的何朝何代,我倒是不能理解,为何会有如此一问呢?”我接着说道。

  老者瞑目沉思了片刻,拂了拂长须,神色自若的说道:“后生有所不知,我等也是同后生一样从外面的世界而来。我等先祖本是大唐的臣民,贞观开元,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百姓有舍有田甚是安乐。自从改元天宝以来,圣人沉迷酒色,宠溺奸臣,放纵蕃将,不闻民间疾苦。”

  “宰相李林甫善逞口腹之蜜,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圣人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埋下了祸根。蕃将行军打战虽说勇猛,圣人自得器以重之,却不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番道理,后又有奸相杨国忠馋言误国,从此大唐日渐疮痍不堪。”

  “天宝十四年,蛮族逆贼安禄山举兵犯上,攻打京师,长安城内一时间生灵涂炭,战火连连。我等先祖虽是远居长安城以外,但也苦遭叛军屠掠,数日间,方圆十里之内哀鸿连连,尸横遍野。先祖为避天宝战乱,便率宗族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如今已是过上千余年。”

  “在这世外之地,无苛捐杂税,更无兵连祸结,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糟糠之家也怡然自乐。只是不知现如今大唐是否复存?”

  老者讲的心神贯注,不带一丝的含糊,他稍微的低下了头,缓缓心气端起茶杯,不由面生叹息,其余几位前辈倒也听的认真,脸上神情随之动容。

  我却是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心存困惑,甚是不解。按理说,唐朝也并非无其他避祸之地,天大地大,他安史叛军也绝非嗜杀狂魔之众,断然不会对平民百姓赶尽杀绝。

  北方混乱,大可南下逃亡,又或者似玄宗皇帝一般入蜀逃难,也不至于进入这与世隔绝的境地。理到此处,我心里便想:“这并非实情,老者似乎刻意要隐瞒什么,难道还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过也罢了,我只想知道会有什么法子能使我回去。”

  我便答道:“前辈们不必叹息,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人最终也是落得了兵败身亡的下场,为世人所唾骂。天宝十五年,太子李亨改元登基,年号至德。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将领的拥护下铲除了逆贼,天下回归太平。”

  “不过唐朝也还是没能逃脱天道的轮回,天宝之乱后再延续上百余年,便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现如今已是多次改朝换代。封建王朝也不复存在了。”

  我咽了下口水,继续说道:“晚辈还有一事相问,还请前辈们如实告知。此地虽说“不过刚刚你们口中所问的何朝何代,我倒是不能理解,为何会有如此一问呢?”我接着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