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沐晟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朕让你进京主要是亲耳听一听你对西南土司的看法,思任发现在的所作所为对我大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沐晟这一刻终于明白皇帝让他进京的原因,这是想要更加细致的了解西南土司。

  “陛下!国朝对西南控制的薄弱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西南的人口太少,汉人只能在平原地区的小范围活动,跟这些土苗相比,我们汉人实在是太少了。

  这就导致我们根本无法入内地一般实施府县管辖,只能以土官的方式让他们自己管自己。这就造成了这些土官的权力太大,他们对属下的土民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每每有什么令土民非常不满之事便会推诿到朝廷头上。

  正是这样的弊端让土司在土民中权威极高,没有人敢于反抗土司的命令。这也是各地土司屡剿不灭的原因所在,朝廷对这些土民既不能施以教化,也不能助其摆脱土司的控制,土民普遍并不信任朝廷。”

  “那以爱卿在云南多年的经验,如何才能让这些土民归心呢?”

  “说白了也并不难,那就是始皇帝的一天下,只要朝廷能做到对土民统一语言、统一文字、统一税赋等与内地百姓同样的政策,使得土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土民绝对会归心。”

  沐晟的话吧朱瞻基吓了一跳,这年代秦始皇可是暴君的代名词,秦政也是恶政的代名词,一个焚书坑儒就把始皇帝黑的体无完肤。

  就连继承秦制的汉朝也不敢说自己就是用的秦制,而是以黄老无为遮掩。以至于后世之人想要变法图强都要披上一层儒家的外衣,谁若是敢于公开说要施行秦政,必会遭来众人的口诛笔伐。

  朱瞻基没想到这老头儿这么生猛,上来就给自己来了这么一剂猛药。不过朱瞻基很清楚这一剂药很对症,沐晟所说的意思放到后世就是国家认同感,只有同样的教育、同样的语言,才能培养出同样的认同感。

  “看来老爱卿是给西南把好了脉,不过想要一天下却不容易,却需要许多的先天条件。”

  “陛下圣明,确实要有许多的先提条件,首先我汉人百姓必须足够多,只有西南有了足够多的汉人才能让土民在混居中慢慢习惯我汉人的语言与生活方式。

  其次就是必须将土民中的头人剔除掉,他们才是祸乱的根源。臣认为这次思任发叛乱就是一个机会,朝廷完全可以剿其贼首,分其部民,讲这些所谓的头领一抽,土民便是一盘散沙,只要朝廷再施以怀柔手段,便不难收其土民之心。”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朕发现一个漏洞,那就是西南可有这么多的耕地和粮食安置移民?”

  “这需要朝廷给予支持,臣保证十年时间,大半的土司将会成为我大明忠实的臣民。”

  朱瞻基哪里会相信他这种话,西南几个布政使司,土司何止千万,别说十年了,就是朝廷政策不出问题,也得是百年工程。

  若是真要信了沐晟的话,那跟相信圆嘟嘟五年平辽没啥区别。不过总体来说沐晟的思路是对的,用军事压服土司,甚至可以虚其高位,让其不再挑动土民造反,然后再实施改土归流,辅以家国教化,才能慢慢将土民之心收服。

  这种同化至少需要两代人以上,真正能同化的是二三代的土民,第一代的土民根本就没有同化的可能。

  后世有很多老人,离开家乡几十年都不会改变乡音,这就是思想惯性。思想最容易做出改变的是孩子,只要教育好第二代、第三代的孩子,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才会真正的认同大明。

  “黔国公可计算过朝廷需要在西南砸进多少钱粮,朝廷的财政能否支撑的住,西南山路崎岖,朝廷的粮食运进西南,尤其是云南,粮食的损耗有多少。

  云南不同于交趾,交趾靠海,海路运输耗费很小,你有一点说的不错,西南的最大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沐晟被皇帝的话问住了,他可从来就没有考虑过经济问题,他完全是从军事的角度出发。他没想到皇爱卿是给西南把好了脉,不过想要一天下却不容易,却需要许多的先天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