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蒸汽机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说着朱瞻基来到一张书案前用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副缸筒活塞的示意图,他本就工于绘画,画这样一副写实的工笔画,寥寥几笔一副示意图便跃然纸上。

  黎叔林拿过图画,小心地将墨迹吹干,将图纸折起来放进怀里,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道:“谢陛下赐画之恩,臣回家就将这幅画给裱起来,做为我黎氏的传家之宝。”

  朱瞻基这才明白,敢情这位并不是不明白自己刚才所表达的意思,而是想要自己所画的图纸。对于臣下的这点儿小心思,朱瞻基没有戳破,这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不过他没有想到,这幅画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黎氏后人再几百年后曾经拿着这幅画去拍卖会展示,说这是他们老祖宗向宣宗大帝讨要的墨宝。

  可是不少文物书画专家却对这幅画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这是真迹,理由是蒸汽机就是宣宗大帝的时代发明的,大明也是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而认为是赝品的则认为,这幅画上既无题、也无跋,甚至连日期和皇帝的玺印都没有,肯定不会是什么真迹。

  黎叔林没想到在自己眼中最大的难题,被皇帝三言两语就解决了,皇帝给出的方案非常简单,以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到,最难的不过是制造钢圈的弹性和强度。这一点在打铁多年的老铁匠那里不是难事,无非多费一些工夫而已。

  黎叔林甚至有一种错觉,皇帝肯定是见过蒸汽机的,不过随后他就否定了自己的错觉,这蒸汽机就是个概念化的东西,皇帝怎么可能见过呢?

  真不知道皇帝陛下还有多少奇思妙想没有说出来,想必在研究蒸汽机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只要找皇帝陛下,应该都能解决。

  陪同着皇帝在研究院里视察了一圈,皇帝便起驾回了皇宫,黎叔林立刻吩咐工匠开始忙活起来。而他自己开始钻研这蒸汽机应该如何设计零件,幻想着蒸汽如何推动着蒸汽机运转。

  想要保证蒸汽机在活塞的作用下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运转,黎叔林想到了冶铁使用的水排鼓风机,水排上的连杆与曲轴设计给黎叔林提供了很大的灵感。

  经过工匠们多次试验,锅炉的制造使用了铆接的方式,采用双层设计,中间是用来生火的炉灶,转圈是一圈水箱。生火之后水箱中的水被加热之后产生蒸汽,蒸汽顺着上方的管道输入旁边的储气罐中。

  储气罐的上方有一个测定压力的仪表,这个仪表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在做压力试验的时候,黎叔林还是无法找到办法来准确的测量储气罐中的压力。

  对于黎叔林的无奈,朱瞻基也是连连苦笑,自己这样在科学水平还没有提升起来的十五世纪,强行上马蒸汽机的研究,就属于人为干预科学技术的发展,遇到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皇帝给黎叔林讲解了什么叫做大气压,这又属于一个新的学科范畴,皇帝也是半瓶水的水平,他只是记住了用水银和玻璃管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至于如何证明他也是一头雾水。

  偏偏这个时候大明根本就没有玻璃这种东西,琉璃倒是不少,不过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那是建筑材料,是皇家专用的东西。既不透明,也不能做成管子。

  这就是工业揠苗助长所带来的弊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是放到基础学科普及的后世,这样简单的大气压公式,只要读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明白。

  可是这个时候跟黎叔林这样的大明科学精英说这些就如同天书一般,人们天天呼吸的气还能有压力,这气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能够量出压力?

  好在历史留名的科学大牛,可不会面对困难就退缩,根据皇帝提出的只言片语,黎叔林凭借着艰苦钻研的劲儿头,硬是总结出了大气压公式。

  这个过程有多难,只有身在其中之人才能明白,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和准确测量大气压,黎叔林使起来。而他自己开始钻研这蒸汽机应该如何设计零件,幻想着蒸汽如何推动着蒸汽机运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