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十年寒窗苦读出来发现,自己跟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人竟然坐在同一位置上,读书人怎么可能心服!”杨士奇委婉的表达了反对的意见。</p>

<p>“杨阁老的话下官并不认可,什么叫十年寒窗苦读出来不能心服,想要当官你得有真本事,读再多的书,只能证明你书读的好,你可以去学堂做教书先生,不见得能当好官。</p>

<p>当官是要做事的,满嘴的仁义道德,舌绽莲花,落到实处一无是处,朝廷要这样的官员何用?陛下!臣建议以后的官员升迁的标准应该是按照政绩、操守、年龄进行考核。”唐三任硬邦邦的就给杨士奇顶了回去。</p>

<p>杨士奇尴尬的张了张嘴,终究还是没有说话,心中哀叹‘天变了’,以后的官员再想在衙门里混事当老爷恐怕难了。</p>

<p>朱瞻基对唐三任提出的考核标准很感兴趣,不过这标准太过笼统,要有具体的细则才能实施。</p>

<p>“季重!详细说说!”</p>

<p>“是!”唐三任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诸位同僚,我大明现在也有京察和考满制度,然而这些考核多流于形式,甚至还会沦为政敌互相攻击的手段。</p>

<p>眼下这一套考核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大明官场,新政之后的大明必然会多出很多部门,也会多出大量的官员。</p>

<p>之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未来的大明官场将会把责任细分,明确各个部门的确切责任,不给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机会。</p>

<p>首先要说的就是政绩考核,以前的考满制度,三年一考,评判官员的优劣大致就是三点:第一是赋税;第二是教化;第三刑狱。</p>

<p>先说赋税,大明之前的赋税制度是包税制,什么叫做包税制?比方说房山县,朝廷给房山定的赋税是十万石,那么只要地方官完成了这十万石税收,不管这十万石是从谁的手上收取的,都算是完成了考核。</p>

<p>至于治下百姓是生是死跟地方官的关系真的不是很大,只要不闹出官逼民反的事,朝廷才不管黔首百姓过的什么日子。</p>

<p>再说教化,所谓的教化就是考量一个地方再地方官的任上出了多少秀才,出了几个举人,有没有出一个进士。</p>

<p>至于他们是如何出的,官府从来不会管这些人有没有钱读书,所以黔首百姓家里是很难出一个读书人改变命运。知识学问依然还是被士绅大户垄断,与魏晋九品中正制区别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士人的划分不再分什么上品下品。</p>

<p>最后是刑狱,考核一个地方的刑狱,不是考核刑狱的破案率,而是考核地方官任上出了多少案子,案子越少越优秀,反之就是不合格。</p>

<p>真不知道这样荒谬的结论是怎么做出来的,正因为有这样荒谬的考核制度,地方官非常不愿意接手诉讼,甚至会对诉讼者进行各种刁难,造成多少冤案。</p>

<p>如此不为百姓解决切身问题,就造成了地方士绅宗族窃夺了本属于官府的权力,他们竟然能够私设公堂,对百姓进行处置,这是对《大明律》极大的挑衅。”</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