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修书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超级道藏的编撰工作,就在各怀鬼胎的李隆基和叶法善的商议中正式启动了。

  又是题外话。

  中国这种大部头书,往往都命运多舛。

  陆静修真人编撰的《三洞真经》、开元年间编纂的《开元道藏》、之后宋代的《大宋天宫道藏》、金朝的《大金玄都道藏》、元朝的《大元玄都道藏》等,后来全部都失传了。

  一想到这些就难免想到那同样命运多舛的《永乐大典》。

  确实太可惜了!

  言归正传。

  几乎在叶法善回到天师府的同一时间,正式的旨意也已经下到了天师府。

  旨意中明确此次编书由叶法善全权负责,各部门、各家、各派都必须无条件配合叶法善的编书工作。

  编书这种事,朝廷各部门问题都不大,甚至还会主动支持。

  因为编书历来被视为“文道盛事”,只要参与其中,只要书成了就是一项功绩,将来史书中记上一笔都是名垂青史的事。

  道门各派问题也不大,叶法善本就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

  有了这道旨意无非就是名正言顺一点罢了。

  而最麻烦的其实就是其中的“各家”,这里面的“家”指的可不是小门小户,那些人家里能有几本书啊?!

  这明显指的就是那些世家门阀啊!

  要知道这些世家门阀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长期霸占了整个国家的统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历史悠久的几个世家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汉朝袁绍四世三公,晋朝“王与马共天下”就是典型的世家。

  直到隋朝首创科举制,唐代在科举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实行糊名制,才算是打破了这些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

  当然隋朝杨家,唐朝李家在没有登基的时候也是大世家。

  到了唐时,最典型的就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七姓十家。

  李唐皇室其实就是出身陇西李氏。

  太宗时候的名相房玄龄,如此惧内,甚至留下了“吃醋”的典故,就因为他的老婆出身范阳卢氏。

  高宗名相薛元超更是将未娶到五姓女列为“人生三大遗憾”之一。

  这些世家之间一直相互通婚,守望相助。

  尽管这数百年了,通过科举制和几代皇帝的强力打击,世家的地位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

  但依旧是非同小可。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世家门阀家学渊源,家中的子弟接受到的都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尽管科举糊名,但这些世家子弟考中的机会依然远远超过那些寒门子弟。

  而有了家族的支持,这些世家子弟往往在官场中升迁的速度也超过其他人。

  像刚刚退休的卢怀慎,之前被卷入太平公主案的崔湜,现在的御史大夫、朔方军大总管王晙都是出自这几个大世家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