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唐隆之变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大郎生性醇厚,且无心权势,太子之位必不会就。殿下也不必谦让,这几日册封的诏书就该下来了!”叶法善自然知道李隆基只不过是嘴上谦虚罢了。

  叶法善口中的大郎就是李旦长子,李隆基的大哥,宋王李成器。

  让太子位这件事,李成器早就已经和李隆基有了默契,自然是知道无非就是这几日罢了。

  现在被叶法善说破,索性也就不强自争辩了,算是默认了。

  听到这话,上官婉儿自然也是立刻道贺。

  酒过三巡,李隆基也是说起了正事:“这几日圣上还在为禅让登基和大赦天下之事忙碌,可能未必来得及下诏。并且有些事也确实不方便明发诏令。这一物你先收着,日后当有用。”

  说完也是从怀中拿出了一方小巧玉印,正是那临淄王印。

  过几日如果真如叶法善所言,临淄王李隆基册封皇太子,那这方小印可就相当于东宫太子之宝了。

  这东西实在是太过贵重了。

  叶法善有心推辞,但却还是被李隆基拦了下来:

  “莫要推辞,有这方印在,各州府兵马你都可调动。你此去整肃道门,难免得罪些宵小之辈。若真有些门派食古不化的,直接大军扫了就是。”

  这也就是为何道门、佛门往往依附朝廷的原因,纵然道法高深,但毕竟寡不敌众。

  面对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更兼杀气腾腾的职业军人,几百或许还能一试,真的如果成千上万的话,就是神仙也得避让了。

  叶法善尽管道法精深,但想到道门终究是藏龙卧虎,有这方玉印在,确实也可以省不少事,所以也就没再推辞。

  正事说完,李隆基也就先行离开了。

  毕竟尽管还没太子之名,但已经是有了太子之实了,朝堂之事也离不开他。

  李隆基走后,上官婉儿和叶法善在那凉亭内又待了半个时辰。

  “走吧!”叶法善喝完最后一杯酒也是终于开口说到。

  “再等等吧,或许太平有事耽搁了!”上官婉儿却依然抱有幻想。

  “三郎尚且知道提前等在这里,她若真有心,哪里会赶不到?!”可惜这点幻想还是被叶法善无情的打破了。

  城楼上痴痴的看着两人的太平公主,终究还是没有出现。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天涯陌路,后会无期。

  我是一个严谨的作者,所以有些东西又要解释一下了。历史上,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关系极好,如果有兴趣的人可以拿来写写女同题材。

  上官婉儿死于李隆基之手之后,太平公主非常悲痛,之后骸骨的收敛和安葬都是太平公主一手负责的,并且还每年都派人祭祀。

  她还帮上官婉儿恢复名誉,追封谥号惠文,还派人收集上官婉儿的诗作,出版成集总计二十卷,并让当时的宰相张说为之作序!

  要知道在唐朝,女性只有皇后和极少数的公主才有谥号,上官婉儿是惟一的例外,并且谥号还非常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