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岛国兰学者的大聚会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林子平颔首拈须道:“此言不虚。那家医馆名为北海镇中心医院。目前赵殿已在北海镇各村镇普及牛痘,从此再无天花之苦。至于肺痨,只需一年便可治愈。更有一种机器,可透视人全身,纤毫必现,可提早发现病症。”

  众人一听全都惊呆了。

  然而身为医者的麻田刚立却皱眉道:“牛痘?我只听说过大清国有人痘,即便接种,也只是十之能存二三。这牛痘何解?致死率如何?”

  说起来岛国历史上的天花,肆虐起来也是非常可怕,其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朝鲜。平安朝时期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蔓延到了平城京,当时主持朝政的藤原家族四兄弟全都染病而亡,据说一次的死亡人数就高达100万~150万人,相当于当时日本总人口的25~35%。

  江户时代之所以经常更改年号,原因之一就是瘟疫流行,天花是第一祸首。后世的“隅田川焰火大会”就是幕府八代目吉宗时期开始的,目的是祭奠因饥荒和瘟疫死去的百姓,祈求灾厄消退。

  至于隔壁的带清也是差不多,虽然中国自北宋就有了“人痘术”,可惜一直秘而不宣。清代早中期之所以不让汉人在内城居住,很大原因也是满人怕汉人传染天花。

  林子平道:“牛,土畜也。人之脾属土,以土引土,同气相感,同类相生,故能取效。北海镇自施用此法以来,无一损伤,无一复出。”

  谷檶</span>麻田刚立赞叹道:“了不起!我一定要去北海镇见识一下。”

  一旁的弟子高桥义时躬身道:“先生,我想跟着子平先生修习测绘。”

  麻田刚立知道此子志在天文历法,于是欣然应允。

  林子平环视在座诸人道:“诸位,老朽奉赵王之命,延请诸位赴北海襄助。眼下老朽刚接了一项大差事,就是为北海镇第一条铁道进行沿线测绘。需要的人手多多益善!”

  “子平先生,请问什么是‘铁道’?”后藤犁春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林子平听完便要了纸墨笔砚,随即在白纸上写下了“铁道”二字,然后他双手举起,对众人示意,解释道:“简单的说,就是用钢铁铺就的道路!”

  当天晚些时候,在江户城内的表奥的议事厅里,幕府四大老中再次聚集。老中首座松平定信听完若年寄崛田摄津守的汇报,不禁讶然。

  “用上好的精铁铺路?那位赵王殿是有钱没处花吗?”他皱眉思考了片刻,这才对若年寄道:“好了,你下去吧。”

  事实上松平定信对于北海镇这次大肆招募兰学者并不太在意,相反他还巴不得把那些兰学者都轰到北海镇,眼不见心不烦。

  自“享保改革”开始,这些年虽然幕府不禁兰学,但还是对各种具有新思想的自然科学知识感到担忧;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冲击了原有的统治思想和统治秩序。

  而自打松平定信成为老中首座后,崇尚朱子学问的他更是排斥兰学。眼下他正在酝酿的《宽政异学之禁》,就是打算在幕府直属的学问所内只能讲授朱子学,禁止讲授“异学”,目的就是要禁止包括兰学在内其他“异端”学说的传播。

  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幕府采取了多种手段抑制兰学的传播,例如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兰学书籍的出版,并且颁布了《出版物统治令》。可怜的林子平就是在1792年判处“蛰居”,结果林老头最后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六无斋主人”,最后郁闷而死。

  不过在本时空因为投靠并入籍了北海镇,林子平现在可活泼的紧。精力旺盛的老头一回江户就上蹿下跳,四处联络兰学者,摇旗呐喊,搞的幕府的若年寄头大不已。

  然而眼下四大老中讨论的主要议题并不是芝兰堂的兰学爱好者大会,而是随着北海镇六条大船抵达仙台藩后递到幕府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赵新用半是请求半是恐吓的语气,要求幕府向北海镇提供长期“劳务输出”,每年的最低下限是一万五千人,最高五万。而与此相对的,北海镇则会按人头每年向幕府支付一笔劳务费,可以是稻米,也可以是金银。

  赵新给出的待遇是这些劳工除了每日两餐和衣物,外加每月3个北海镇银元的工资外,北海镇还将按每人每年三石大米支付给幕府。

  除此之外,北海镇会向幕府提供一批先进的铁制农具,用以替代岛国因劳动力不足而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这些农具的样品眼下都已经抵达仙台藩,幕府可随时派人去参观。

  北海镇有钱又有粮,这在如今的幕府已不是秘密。自打牧野贞长去了一趟北海镇,回来向德川家齐做了汇报后,幕府上层便对北海镇的富庶就大为惊叹。当然,更多的是看不懂。

  要是按五万人算的话,光是大米幕府就能收入十五万石。而且北海镇给的都是脱壳的精米,这就很不一般了。

  另外,赵新在信中提到的手拉式插秧机实在让人眼热。时下一个农民壮劳力累死累活,一天最多也就是能干5~6亩,而信中所提及的插秧机只需两个一般劳力,一的道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