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拜访一下辛胜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了照顾那些绝嗣的侯爵,显示当今皇帝的恩典,骨子里更是为了避免儒家的独断专行,新的继承律法还规定,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嫡长女与嫡长子同权,但女性爵位不得继承。

  这种做法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女性的稀释,将已经下方的权力尽量的普遍化和碎片化,避免地方豪强的权力过于集中,直至尾大不掉。这是大汉末年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扶苏虽然不像嬴政干的那么惨烈,但同样也绝对不希望儒家势力占据朝堂。

  大秦是以法家立国的朝代,要做的只是完善,绝不是推到重来,扶苏希望出现的结果是,帝国按照律法进行运行,而世俗则用儒家加以约束。

  这时代还没到儒家做主的年代,贵族女子权势很大,封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刘邦就封了嫂子和许负为候。

  相比于刘邦,扶苏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刘邦是在战争中起家,在大汉帝国建立初期不得不大举封王,结果后来又不得不用长期时间和巨大代价消灭这些藩王。扶苏就没有这个麻烦,嬴政早就将这些事情都办好了,他没有面临任何异姓王的压力。

  扶苏还采取了一个办法,规定非皇子不得为王。这个说法颇有深意,这意味着唯有皇子才能为王,皇孙则降为侯爵,如此一来最后逐步失去爵位,大家到了最后都是刘备那样的平民,可以避免明末那种遍地朱家权贵的现象。

  老朱家农民皇帝,吃相过于难看,可谓是连吃带拿,恢复了在魏晋时期就停止的爵位世袭罔替,结果到了最后朱家子孙脑满肠肥,而普通百姓则民不聊生。更要命的是这些子孙不纳税不服徭役,弄的朝廷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更更要命的是朱家人舍命不舍财,李自成都到城下了,也不愿拿出一个大子儿安抚士卒。

  扶苏用新军制代替旧军制,秦军上下各级军官平地晋升一级,扶苏又增加了各级俸禄,此举顿时让三军将士大为高兴,无不深感其德。

  只要稳住了大秦将士之心,其他的变革不过就是水到渠成,李斯就戮之时,就是扶苏大改之时。

  秦始皇扫灭六国的时候,秦军名将如云,王翦、蒙骜、王贲、蒙武、杨端和、羌瘣、麃公、辛胜、王龁、桓齮、李信、史内腾、尉缭等都是名震一时的大将。

  虽然曾经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耀眼无比,然而英雄也终究无法抗拒自然的力量,老一代的英雄们或者告别人世,或者垂垂老矣。

  当初那些将领们,如今只剩下还算年轻的李信、辛胜、杨端和等寥寥几人。

  李信因为攻楚失败之后不受重用,如今已经闲置在家,而辛胜则和王贲一样选择急流勇退,至于杨端和,则是因为他与昌平君有些交往,在昌平君叛乱的时候为了避免株连主动辞官归隐。

  这三人一个个身经百战,要论带兵打仗的能力,现在大秦军中,除了蒙恬之外,还真没有谁能够比过他们。这些人作为硕果仅存的老将,在军中将领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稳定新变化有着很大作用,扶苏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请这几人出山。

  李信没有想到自己还有为朝廷出力的机会,他对当年攻楚失败之事耿耿于怀,一心想重塑英名,对扶苏的召唤一口答应。

  杨端和更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还能被重新启用,要知道昌平君叛乱是大秦统一道路上最大的挫败,楚军一度都杀入了韩国,当时嬴政被逼的已经在全国“空甲士”,又低头去请王翦出山方才平定下去。当时大批人员受到牵连被诛杀,杨端和因为没有直接参与和战功名望才逃过一劫,哪里想到自己还有出头之日,当下对扶苏是感激涕零,欣欣然答应重新任职。

  让扶苏有些意外的是,辛胜对此事不冷不热,他婉言谢绝了扶苏的邀请,只说自己已经百病缠身,不能再为帝国效力。

  辛胜比嬴政还要小上几岁,远不到人老力衰的地步,扶苏知道这是辛胜不愿出山,考虑了一下之后亲自上门去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