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见风使舵的高手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句话让冯去疾心生寒意,他头上的汗水哗哗的流了下来,到现在自己还没有辨别出招数的真伪,扶苏以继皇帝位,如果诏书是真的,那自己必定会为扶苏所恶。

  然而事到如今却又不能不答,无奈之下冯去疾只能向扶苏深施一礼:

  “去疾老眼昏花,公子容去疾请他人查验。”

  扶苏料定冯去疾会提出这个要求,他很是宽容地点头同意:

  “右丞相年事已高,老眼昏花也是情有可原,我倒是有个人选,不知右丞相意下如何?”

  “公子所荐何人?”

  扶苏抬头扫视着众臣,那些人中有的跃跃欲试,而有的则在躲避着扶苏的目光,当目光落到一个人的身上时,扶苏笑了。

  “右丞相,待诏博士叔孙通博学多才过目不忘,乃是有名的饱学之士,就由他来检验如何?”

  叔孙通一直躲在一旁垂头不语,当听到扶苏指名让自己上前检验时,他当时就愣住了。此人虽然精通儒学颇有才华,但在法家主导的秦廷不受待见,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

  嬴政的焚书坑儒并不是针对所有儒生,现在朝中还有一些儒生,但都如叔孙通一般不受重视,更像是一种装点门面的吉祥物,所以都采用取明哲保身的立场。

  也正是因为叔孙通没有立场,冯去疾倒也点头同意:

  “叔孙通可堪此任。”

  见大家都看着自己,叔孙通一脸肃然的上前,他先向扶苏深施一礼,然后才端详起诏书。

  虽然不知道叔孙通到底能不能看出真伪,但是扶苏却有绝对的把握,叔孙通一定会说这个诏书是真的。

  果然,叔孙通伏在案上看了老半天,后面的人都以为他在仔细查验,而面前的扶苏却留意到,这家伙的眼睛根本就不在诏书上。

  做足了文章之后,叔孙通躬身退了下去,他先向扶苏深施一礼,然后扭身看着众臣:

  “诸位,在叔孙通看来,此诏乃是真诏无疑!”

  叔孙通说完,不等众人作出反应,他已经对着扶苏拜伏于地,开始高呼陛下万寿无疆。

  众官都有些惊疑不定,有人开始学着学着叔孙通伏地跪拜,慢慢地越来越多,最后冯去疾也伏地称臣,朝臣们终于认可了扶苏继位的合法性。

  扶苏面带威严地命众人平身,直接宣布已将赵致立为皇后。

  这个问题立刻转移了众官的注意力,立后问题从来都是各派贵族势力争夺的重点,嬴政出于各种原因没有立后,扶苏继位之初便立一个赵国公主为后,当场就引起轩然大波。

  “不可!始皇在世之时从未立后,今陛下继位之初便立后,岂不是有违始皇之制。”

  上卿王绾第一个开口反对,他是秦国贵族出身,对扶苏的做法本能的大为抵触。

  在帝国建立之初,王绾主张将分封制,将诸位皇子及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偏远地方,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持国家的稳定。但是李斯以周室分封诸侯已不合时宜,主张将地方郡县向咸阳集权,即由朝廷直接任命、罢免各地方的官员郡县制。

  这种斗争的本质,是法吏集团内部秦国本土贵族和外来客卿之间的斗争,这一轮客卿们占据了上风。

  最后,嬴政采用了李斯的建议,任命李斯为左丞相,而王绾则被罢丞相之职,改任一个无权的上卿。

  刚刚失了一局的朝臣们随声附和,又开始纷纷出言反对,虽然相互之间有些不睦,但却同属于法吏集团的大阵营,这时候自然站在一起共同发声。

  建立帝国要靠军功集团,但是管理帝国却要靠法吏集团,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也是这些大臣的底气所在。

  杀,是杀不光的,何况怎么杀,新上来的还是这个集团,更何况皇帝登基之后,几乎本能就会削弱军功集团的势力。

  扶苏现在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史上的扶苏为何必须自杀,当李斯赵高隐瞒嬴政死讯命他自杀时,无论是长城军团还是朝中大臣,都会认为是嬴政的主意,所以根本不可能支持他起兵夺位,反而会将他视为谋逆之人。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蒙恬这种猛将劝扶苏不要自杀时,也是劝他回去辩解,而不是直接起兵开练。

  摆不平眼前这帮家伙,扶苏的帝位就不可能坐稳,就无法改变嬴政留下的恶果,大秦帝国还是难逃二世而亡的命运。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