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明清之争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本来‘嘉定三屠’,不仅屠尽了汉人抵抗清军的决心,还屠起了清军统治中华的野心。在原来的计划里,清军只是打算劫掠一番就回辽东的,以百万满人统治数亿汉人,满清皇族自视再高也不至于发这种白日梦。

  但架不住投降清军的汉人汉臣野心更大,在这些人的心中,皇帝不重要,民族不重要,国家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位置。要他们跟着清军去苦寒之地辽东,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更何况寸功未立,过去后如何能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

  于是就有了‘嘉定三屠’这种汉人屠汉人的事件屡屡发生,推着满清一步步走向统治中华的宝座上。

  不要把现代人的家国理念放到封建社会,那时候文盲占了九成以上人口,民族思想根本就未觉醒,如果从学术上去推断,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才算是民族思想的第一次觉醒。

  但历史的拐点就是这样突然出现了,岳宇奇是有南岳北李之称的明末两大武道宗师,而北李,就是后来在南明力挽狂澜的定国公李定国。

  岳宇奇自称岳飞后人,在江湖上以侠义著称,在得知嘉定被屠后,第一时间带着南方武林高手北上,最终虽未能阻止第三次屠杀,却是找到机会以其宗师级身手,掌弊李成栋,把他的人头挂在了嘉定城头。

  这一事件激发了明人的血性,尤其是留发不留头严重刺激了汉人自古以来人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自嘉定开始,中原大部分汉人发动起义,虽然战场上打不过满人,但源源不绝的满人被暗杀。

  最终清军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虽然没有一路退回辽东,但也让出了长江以南的区域,据江统治。往后十年,岳宇奇一直在河南联络义军,使得清军疲于应对,在河南的统治一直不稳。

  后来定国公李定国重整明朝军力,稳固了长江防线,并且数度北伐,最终占领建康和襄阳,据城而守,依着淮河一线防御清军。

  新朝定都金陵,由于版图与宋朝类似,史称南明。而北方的清朝,虽然骑兵无敌于天下,但对江河众多,据城防守的南明没有办法,只能沿西方一路横扫,灭蒙古、突厥,占领西伯利亚,直到与奥匈帝国交战才作罢。

  这二百五年来,南明也不是一直守成北伐,北伐打不过清兵,但对付南蛮之地的东南亚小国却是手到擒来,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后,大量的海洋贸易让这个国家迸发出了强大的生机,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之一。

  不仅经济全面向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由于李国公的强势,而且明末几任皇帝实在是伤透了人心,内阁首辅不掌军权的规则被打破,明皇帝直接被架空,虽然没有类似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但这两百年首辅实际上已经成了南明最高权力掌控者。

  清朝在陆地上直接与中亚的奥匈帝国敌对,时打时停,欧洲希望亚洲能够出现一个强国牵制奥匈帝国的精力,于是大力援建西伯利亚铁路,通过沙俄支援清朝,使得清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陆权国家之一。

  明清之间有灭国之仇,明皇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的传统维系了皇族的地位,清朝立皇储向来以军功为最,双方两百年来大大小小的战役就没有停过。

  此时论军队的素质,均为世界之最,如果两者哪一方统治全国,瞬间就成为全世界国家的心腹之患,欧洲搞屎棍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暗自支持两方互相交战,消耗着力量。

  这样的局面,从1全面向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由于李国公的强势,而且明末几任皇帝实在是伤透了人心,内阁首辅不掌军权的规则被打破,明皇帝直接被架空,虽然没有类似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但这两百年首辅实际上已经成了南明最高权力掌控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