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神魔战 第337、孟冬托词代求赏,乾隆感怀默许谏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孟冬低着头,说:“臣媳仰仗太后,不敢不尽心,皇上孝敬太后,自然不会怪罪臣媳。”

  乾隆笑道:“你倒是很会为自己开脱,起来吧!”

  孟冬这才站起,仍然跟在乾隆身后,不敢说话。

  乾隆走到一棵树下,望着树上凋零的枝丫,叹道:“朕老了,也不想跟你们这些小辈计较太多,只是越来越容易怀旧。朕深爱妡妧,她却为儿女之事伤透了心,朕知道,她死的时候,还在惦记着永琰以后会如何,所以,朕虽然知道让惇妃回宫会造成威胁,但为了永琰,也只能冒险。朕的确也曾属意永琰,虽然他并不是多么的优秀。但自永琪死后,朕的儿子中,无人堪当大任,可朕到了这个岁数,不能不把储君给选好,也实在没得好选!永璇跛足,朕选他那就是大清的笑话;永瑆虽有才,却太失徳,且狡猾善变,做了君王也不是臣民的福气;永璘更是不学无术,心思从没用在正路上!朕看来看去,也只有永琰,没什么大毛病。可是,朕没想到……”

  乾隆叹息了一会儿,道:“朕也不必瞒你,永琰其实没有病,只是失去了所有记忆,一切都要重新学起,现在连说话和走路还没有学会,假以时日,他或许可以被培养的比以前更好,只是朕却没有时间再等他重新成长一回了。这几天,朕心里真的很乱很乱,害怕江山后继无人,对不住祖宗,可又无法对外解释永琰的‘病’,那些能和朕商量事情的人、能说心里话的人,都不在了……朕,突然觉得特别无助……这种无助的感觉,是朕此生从没有过的。”

  孟冬看得出乾隆的无助,那种无助源自于他已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孟冬试探性的问:“皇上难道就没有想过,孙辈之中……”

  孟冬没敢说下去。

  乾隆笑了笑,道:“怎么可能没想过?朕知道你说的是绵亿,朕把他接到宫中抚养,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永琪一样。他的文治武功虽不及永琪,但心地却与永琪一般纯良,若做帝王,必是一代仁君,是朕这几个儿子不能及的。可我大清从没有隔代传位的先例,前朝倒有一个例,明太祖传位于建文帝,又被叔父燕王夺了去,这实在不是个好的例子!朕只怕把这江山交于他手中,他也坐不稳。那些有野心的人,比如永瑆,甚至朕的那些侄子们,定会以‘有子尚在,传位于孙,不合祖制’为借口,说不得哪一天就效仿前朝了!朕的远近大小侄子何其多也?他们中不乏手握兵权、立有战功者,不可小觑。万一叔侄们自相残杀,曾经那些天下会的余孽会不趁虚而入?到时候,朕也不必担忧大清的国君是不是朕的嫡系子孙,朕得先看看还有没有大清了!可朕已然长眠地下,难道还能指望能像神仙一样附体凡人,来劝诫儿孙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吗?”

  孟冬听了这番话,不得不赞叹,君王到底是君王,即便年事已高,也依然深谋远虑,她静默半晌,想了又想,心中又生出一个主意,低声问了句:“如果绵亿来做永琰,永琰来做绵亿,是不是就合乎‘祖制’了呢?”

  乾隆愣了一下,惊诧的说:“你的意思是……”

  孟冬点点头,道:“永琰可以装病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但绝不可能装病十年八年吧?如果永琰顶替绵亿,被懿泽接回荣王府,名正言顺。现今的荣王府人丁稀少,与外界少有交集,永琰在那里慢慢重新成长,会很安全,皇贵妃在天有灵,也会放心的。而绵亿顶替永琰,继续留在宫中,以其聪敏好学,若得皇上悉心培养,未必不能及当年荣亲王,皇上依然遵循‘父传子’的‘祖制’,与先前无有任何改变,还能掀起什么波澜?”

  乾隆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思索着、盘算着。

  孟冬又说:“永琰年少,常在宫闱之中,少有外出,您所忧虑的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多半在外,压根就没见过永琰几次,即便偶尔在大典、宴席上看见过一眼两眼,也是远远的。而且,绵亿和永琰本来就容貌颇为相似,只有三年多的年纪相差,随着时间,这个年纪差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

  乾隆轻笑道:“外人或许不能分辨的那么清楚,但自家人总认得。”

  孟冬道:“先前的香妃娘娘和今日的容妃娘娘虽是亲姐妹,但容貌相差许多,年纪也相差许多,当年的宫妃宫女,哪个不认得此二人?可太后愣要说这个和贵人就是那个和贵人,谁又敢说不是呢?连他们的兄长图尔都,不也认帐了吗?皇上是九五之尊,诸位娘娘和阿哥,都依附皇上而存在,对皇上的敬畏之心自然更胜过太后。皇上若说这个人是永琰,谁又敢说不是呢?只要自家人认可,外人根本没有机会不认可。”

  乾隆又笑问:“就算如你所说,他们对朕有敬畏之心,朕说一是一,可等到朕两眼一闭,他们又变卦了,该当如何呢?”

  孟冬并没有直接回答乾隆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皇上当日那样排斥容妃,为孝敬太后才勉强接纳。可如今太后早已仙逝,容妃却独揽协理后宫大权,皇上还是默认了,这是为什么呢?”

  乾隆只是笑而不答。

  孟冬便替乾隆答道:“四妃共同协理后宫,本是论资排辈而成的局势,可愉妃疯癫、颖妃软禁、惇妃失踪,这些又都难以对外人道,皇上为后宫安定,而摒弃个人好恶,实在让人敬服。”

  乾隆看着孟冬,不由得赞赏道:“明局势,善言辞,难怪当年太后那么喜欢你。”

  孟冬笑道:“皇上谬赞,臣媳不过是说了些实话罢了。皇上自然明白,大多人在做出决断时,都自相残杀,曾经那些天下会的余孽会不趁虚而入?到时候,朕也不必担忧大清的国君是不是朕的嫡系子孙,朕得先看看还有没有大清了!可朕已然长眠地下,难道还能指望能像神仙一样附体凡人,来劝诫儿孙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